碧水绕城,水清景美,这样的和谐画面已成为港口镇居民引以为傲的日常。水污染治理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目前,港口镇内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一)40条河涌已全部完工。
文/本报记者 闫莹莹 通讯员 黄鉴坤
图/本报记者 文波
■清河道,绿两岸
“这两年十号涌越变越好了。河水没味了,两岸变绿了,周边的居民更喜欢到涌边散步了,再加上体育馆的开放,带动越来越多的居民到这里来打卡健身。”港口镇体育馆工作人员张晓敏见证了十号涌这两年里的大变化。
港口镇十号涌,东起港口体育公园,西至中山城北收费站出口辅道,河涌全长1.04km,流经人口繁盛的新港社区,它的治理工作密切关系着周边2个住宅小区、近2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据介绍,十号涌的水体整治工程开始于2021年3月,为使河道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全涌共计清淤16120立方,又通过源头雨污分流,基本恢复了河道水体生态功能。
“水里”的问题解决了,要想环境彻底改善,还需从“岸上”下功夫。
“十号涌未开展整治前河道淤积,两岸公共绿地被私垦种菜,沿河很多杂物和垃圾。”港口镇城市建设和管理局副局长郭周芳回忆道,政府花大力气清除了岸边私垦地上的农作物,彻底清理两岸杂物和垃圾,并发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河涌沿岸植树,沿河涌两岸打造了“人大林”“亲子林”“个私协林”“工会林”。
“现在这里成了居民们都爱来的休闲娱乐绿色走廊。”居民吴先生说,他临涌而居,家中阳台正对着河涌,“以前河涌黑臭,我们不敢开窗,河岸上也杂乱无章。现在,河涌水也没有味道了,两岸开阔整洁,一推门就有风景,有了这样的改变,太感谢政府了。”他还说,现在十号涌的岸边绿道成了他和老伴最爱走的“健身廊”。
■用真诚敲开群众“心门”
“那时候,河涌水又黑又臭,根本不敢靠着水边坐。”正在新建涌边钓鱼的杨叔悠闲地支着鱼竿,他回忆中的旧河涌与眼前水清岸美的新建涌大相径庭,“现在,两岸的违建全拆了,河道变靓了,涌水变清了,水里的鱼虾也多了,变得和二十多年前一样。”他感慨道,政府的河涌整治工作不仅改善了环境,也让河涌两岸的老居民找回了关于河涌二十年前的记忆。
据了解,新建涌位于港口镇民主社区,全长约1.4千米,平均宽度9米。河涌沿岸居民依涌而居,未开展整治前临河违章建筑密集、河道淤积、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又黑又臭。“这条河涌的整治难点在拆迁。”郭周芳介绍道,根深蒂固的观念、世居于此形成的生活习性,导致新建涌的治水工作从征拆开始便举步维艰。
2022年上半年,港口镇把征拆一线作为“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的重要实践,工作人员一家一户耐心解释,认真听取群众诉求的同时,用心维护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终于用耐心与真诚敲开了群众的“心门”,得到了社区群众的广泛支持,仅用22天时间高效完成了新建涌水体整治涉及的52户拆迁任务,为推进解决新建涌水污染治理这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现在,以前从街上搬走的居民,好多又搬回来了,两边房子的租金也涨了。”家住民主社区的陈权根说,政府沿新建涌打造了两岸景观,居民不仅房前屋后多了绿化带,两岸还增添了社区公共活动区、健身小公园、休闲长廊、文化科普绿道,“河涌两岸环境越来越好,我们长年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越来越爱出来走动,生活在这里舒心多了。”》》》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