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两年后,麦剑伟发现,鱼苗很关键,直接决定着成鱼的质量。2018年,麦剑伟开始研究水花苗标粗(“水花”是指鱼的受精卵孵化成为能平游的幼体,“标粗”是将水花培育到一定规格,目的是提高苗成活率,缩短养成时间)。他发现,鱼苗的存活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气候良好、技术稳定的条件下,存活率也只有七八成,最低只有一两成。为了搞清楚原因,他每天晚上打着手电筒,蹲在基地细心观察鱼苗的进食、生长状态等情况。
经过数月的观察,他发现河鲀鱼在不同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进食习惯。例如,鱼苗刚孵出来时吃水轮虫和丰年虫,稍微长大一点吃饲料,但每个阶段的进食量都需要控制好。鱼苗一旦缺乏适合的食物,它们就会互相残杀,导致鱼苗存活率低。麦剑伟不断摸索鱼苗进食规律,并对投喂进行相应调整,两年后,他将鱼苗存活率提高到了八成以上。
相对于其他养殖大类品种,河鲀鱼的养殖规模比较小,市场发展不够充分。经过漫长的10个月,河鲀鱼迎来了收获时节,麦建伟发现销售要“排队”。由于渠道有限,如果一段时间上市的河鲀鱼产量比较大,一些采购商就会压价,养殖户没有价格主动权。2019年麦剑伟夫妇决定加入流通产业链,成为河鲀鱼收购中间商——鱼中。麦剑伟说:“只有自己掌握销售渠道,养殖才有主动权。”麦剑伟想的不是压价,而是让养殖户的河豚鱼能够卖个好价钱,带着养殖户一起“议价”。经过几年的摸索,麦剑伟的业务遍及珠海、江门、佛山等地,2023年,他的河鲀鱼销售量在广东省内名列前茅。
“有了产业链就比较稳当了。”张红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通关打怪”过程中,麦剑伟和张红夫妇建起了一条河鲀鱼产业链,涵盖鱼苗标粗、成鱼养殖、动保、饲料、销售全链条,进一步探索河鲀鱼养殖出路。
■十年扎根塘头,带领农户科学养殖
两夫妻一致认为,技术是破解水产养殖难题的唯一出路,他们也乐于把摸索出来的技术和心得分享给身边的养殖户。
通过试养,麦剑伟摸索出每亩5000-6000条鱼的密度最为合适;通过观察鱼的吃料情况,结合天气情况,可科学规划增氧机的数量和使用动保产品;投苗前要对鱼塘进行统一消毒;搭棚时,最好在上棚前一天停一餐喂料,减少河鲀鱼的应激反应……这些在细致观察中得到的经验,麦剑伟很乐意分享,如今,很多养殖户都成了朋友,他们习惯叫他“阿伟”。
麦剑伟坦言,养殖户年龄普遍偏大,养殖主要依靠经验,不大愿意做出改变,但技术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养殖也要做出调整。夫妻俩通过影响一部分,先带动一部分,张红说,目前附近有近20个养殖户很信任他们,“我们怎么说,他们怎么做。”有一位养殖户养虾多年亏了不少钱,心灰意冷,麦剑伟建议他改养河鲀鱼试试,在麦剑伟的建议和指导下,加上遇上了河鲀鱼的价格好行情,这位养殖户不仅还清了欠款,还赚到了钱,非常开心。
张红目前主要负责动保商品店。她说,每次面对来店的养殖户,她都会耐心讲解鱼得了什么病,需要怎么处理,提醒他们不要依靠以前的经验,不要依赖某种产品,并建议他们学点药理学知识。从2018年开始,张红陆续通过乡村兽医师、执业助理兽医师、执业兽医师(全科)考试。这些是她每天等孩子睡觉后挑灯夜战至凌晨两三点的回报。张红说,行业在发展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她认为,河鲀鱼养殖并不属养殖大类,所以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比如冬天常见的水霉病,他们还没找到特别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些单靠夫妻俩的摸索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希望能借助专家的力量,破解更多的行业难题,让更多的养殖户走上科学养殖、高效养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