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波澜壮阔,伟力气势磅礴,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融合发展的动力,一浪接着一浪,自上而下,层叠推进,深圳与中山的交流日益密切。此次两市联合招商,是大势所趋的示范之举,释放出坚定不移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强烈信号。
唯有心怀彼此,方能“无问西东”。不论是深圳把产业触角延至中山战场,还是中山把招商舞台搬到深圳“客厅”,注定都是主题鲜明的“双向奔赴”。
二
“早上从深圳买一杯热咖啡,到中山还是热乎的。”央视记者描述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的变化时举例说道。
24公里,约20分钟车程,一条通道带来的变化,生动如此,但却不仅如此。
一体化效益实现程度大小,取决于融合的深度,融合程度越深,实现的整体效益就愈大。深圳的“西协”发展战略,为两市合作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中山围绕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规划等“六个一体化”,加快推动与深圳的融合互动发展。
道虽迩,不行不至。推进深度融合,目的是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2022年10月,深圳、中山两市政府签署战略协作框架协议。经过全方位、各层面的紧密对接,两市达成首批44个合作事项,400多项政务服务实现“深中通办”,共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两市“水陆空铁”全面发力、“四网联动”,深入实施交通一体化,推进深中交通无缝衔接。此外,中山全力加快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建设十大主题产业园,重点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截至今年6月下旬,中山通过“工改”拆除整理了超过2万亩的低效工业用地。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中山还依托翠亨新区,规划总面积66平方公里土地,与深圳共建深中经济合作区,建立健全以产业协作为重点的合作共赢长效机制。
28日当天,深圳与中山的全方位对接,又更进一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与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签订交通一体化框架协议,将推动两市在港航、航空、物流、轨道、公共交通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构建一体高效的现代化双城综合交通体系;宝安区与翠亨新区签订高质量融合发展框架协议,两地将聚焦产业协作、交通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规划协同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显然,深圳、中山两市已逐步构建起完善的融合发展“骨架”,由点到面、互为依托、资源共享,各自把明天写进彼此的“将来时”。
万事已俱备,东风扑面来。深圳与中山,做足了迎接机遇和挑战的准备。充满共识的努力,终会收获“1+1>2”的成果。
三
推进一体化融合发展,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软硬联通打造的是营商环境,但推进的主体是企业,根基和成效在市场。
深圳与中山,在产业上的互补与镶嵌,早已埋下伏笔。去年,深圳提出发展壮大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旨在培育8个未来产业,包括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集群。此后,翠亨新区明确提出构建4+X产业发展体系,相关产业与深圳重点规划的产业方向不谋而合。
春江水暖鸭先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沐浴着一体化融合发展东风,进行新的探索。高端智能装备龙头企业新益昌,在深中通道两端布局,构建两翼齐飞新格局;上市公司乐心医疗,在深圳设先锋队、在中山建大本营,打造“深圳研发、中山生产”产业联动模式……
联合招商大会上,来自深圳、中山的120家企业成为主角,其中包括外资、专精特新、制造业龙头企业代表。显而易见,企业的加入,让产业招商的吸引力更强了,项目落地的选择更多了,这必将为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提供更多机会,为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创造良好条件。不同于传统招商模式的是,联合招商还将带来更为深层次的变化:一次招商,将同步实现产业链跨区域的“锚点定位”和整体升级,优化城市间的产业分工,让两座城市的产业肌理紧密联系在一起。
深中联合招商,打破了地域束缚,跳出了空间概念,必将成为中山招引项目和高端要素的金字招牌。“投资中山就等于投资深圳”的愿景正日渐清晰。
产业的高度协同,是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远观近鉴,广佛同城化模式下,万亿佛山已经崛起。去年,《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其中明确提出,两市要共筑协同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这扇崭新的大门已然打开,只要坚持以“深圳所需、中山所能,深圳所长、中山所用”为出发点,中山必将打开一方不同以往的新天地。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中山需要摒弃守的心态、振奋创的精神,在继往开来中再闯新路。做好融文章、激发融动力,迎接生机无限、海阔天空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