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今日八闽大地,平野上稻浪千重,山林中茶果飘香,大海上渔排纵横……
“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对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进行着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创造性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
30多年来,福建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在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培育形成畜禽、渔业、蔬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破解粮源局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观念引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闽东宁德,山多海阔。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就沉到一线展开调研,当地耕地的稀缺与山海资源的丰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长期以来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纪80年代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肉类、水产品、蔬果等农产品种类少、产量低,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习近平同志从“山”与“海”的辩证角度鲜明提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何为“大农业”?
习近平同志深刻揭示其中内涵:“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
唤醒沉睡的山海资源!
习近平同志指出:“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福建人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
在闽东人的餐桌上,长期有两样食物:一是“地瓜米”,就是把地瓜刨成丝,再晒干,作为粮食;一是大黄鱼,我国特有的海水鱼,俗称“黄花鱼”或“黄瓜鱼”。
提起大黄鱼的故事,已年逾八旬的刘家富至今记忆深刻。
1988年底,时任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刘家富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报告中提到野生大黄鱼因为过度捕捞日益濒危,而人工养殖存在技术缺失等现实困难,引起了习近平同志的高度关注。
让刘家富倍感振奋的是,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上作出批示:要集中资源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大黄鱼不能人工养殖的问题。
“这一批示让福建大黄鱼迎来新生契机。”刘家富告诉记者。此后,他牵头攻关的批量繁育大黄鱼技术获得成功,研究成果逐渐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
此后数十年间,宁德市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逐步扩大人工养殖大黄鱼规模,大黄鱼新品种和新品系选育不断取得突破。
如今,“宁德大黄鱼”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不仅是天南海北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品种之一和优势出口养殖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在福州乌山上,有一座“先薯亭”。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一位福州人陈振龙的事迹。
明朝年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冒险从东南亚引进的甘薯种苗,经官方推广种植后,为缓解旱饥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这一高产耐贫瘠的作物经由福建走向全国,成为福建人千方百计拓展食物来源的见证。
在传统以粮为纲观念中,山多地少是绝对劣势;而随着观念转换到大食物观视角,劣势却成为了独特的优势。耕地给予不了的,海洋来给、山林来给……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深情回忆道:“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这么一算,福建虽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食物来源就多了。”
在福建工作期间,从沿海到山区,从地市到省里,习近平同志不管走到哪里,总是牵挂着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宁德大黄鱼、古田食用菌、福安坦洋工夫茶、平和琯溪蜜柚……习近平同志关心和指导过的八闽“土特产”,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清单。
——推进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指导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山林之变;注重乡土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服务下乡,总结推广“科特派”制度。
——协调统筹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指导厦门偏远山村种植茶树“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致力破解宁德食用菌产业中出现的“菌林矛盾”,推动菌草技术发展;在南平炉下镇调研时,嘱托“要认真走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子”。
——让群众“吃得好、吃得放心”。为破解福州群众“吃菜难”问题,推动郊区建立“菜篮子”基地、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大力推行“农改超”,在全国率先开展“餐桌污染”整治……
2001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在总体思路中贯彻大食物观,用有力措施推动大食物观落地落实。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的“大食物观”不断丰富发展,指引“三农”工作走向: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写入“树立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下转06版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