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立馆基础。学术水平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中山市各博物馆始终重视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工作,在孙中山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等人文社科研究和推广工作中不遗余力,走出了地方博物馆创新方法、扎实研究的稳健步伐。
■十年磨剑,大“展”宏图
不少中山市民和“博物馆迷”们留意到,自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以来,推出了一系列高品质展览。中山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香山故事的目标,两年来该馆推出“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沧海之阔——中山华侨历史陈列”两大常设展览,成功举办“问礼——东周洛阳王城的故事”“文教开先风—中山教育特展”“魏唐意象——龙门石窟艺术特展”“伊通河畔冰河巨兽的乐园——长春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展”等精品展览35个,初步创立了“文明之光”“红色根脉”“香山风物”三个主要系列展览品牌和“识·科学”“赏·艺术”“探·丝路”三个辅助系列展览品牌。
该负责人回顾道,“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策展伊始,市博物馆组建了兼顾学术引领与深化实施的专业团队,聘请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作为基本陈列总策划,形成“高校专家学术引领+馆方人员深化实施”的策展团队模式。在刘志伟教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在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人类学、艺术、美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根据展厅空间、文物搭配和内容阐释等需要,对陈列大纲和展品进行不断地打磨和调整。在长达十几年的策展实施过程中,策展人员在专题研究、藏品阐释、藏品征集、展览策划等专业领域整合聚力,在广泛接触、逐一筛选并解读展品的实践中显著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初步成为博物馆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而他们的成长,也成为了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
》》》下转06版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