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改革,方能破局重生!“工改”,成为中山破除土地瓶颈制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面对干部队伍信心不足、社会层面不理解、既得利益群体不愿改、厂房长期租约清退难等一系列困难,2022年1月,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工作动员会,吹响全市攻坚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号角,动员全市上下唱响《敢问路在何方》,以“路在自己脚下”的坚定果敢和顽强意志,突破各种困难矛盾。市委坚定地把“工改”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大舞台,选派近500名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奔赴一线,打造敢闯敢干的“工改”铁军。
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斗,中山“工改”破局成势,以“一子落”带动高质量发展“满盘活”。为发展计,中山已依法依规拆除整理村镇低效工业用地超4.2万亩,新招引企业993家、服务本土企业738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1700亿元。为民生计,“工改”项目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村集体收入最高可达30倍,超2500家污染企业将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累计完成生态修复3298亩,村民在“家门口”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了产、城、人融合共生。
在中山调研期间,黄坤明书记实地考察小榄镇华中路低效工业园改造项目,充分肯定小榄、中山的“工改”成效,希望中山再接再厉,坚持从实际出发,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更大成效,推动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不断优化提升城市界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于无路处闯新路。中山“工改”探索,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以改革实效回应时代发展命题,重塑了生产、生活、生态新格局,催生中山奋起直追的变革之心。
(三)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改革也要在整体上迈向纵深,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转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
近年来,中山立足实际、审时度势,系统提出“工改、水改、田改、城改”的“四改”联动,推出一批集成式改革,以更加成熟定型的姿态,矢志将改革进行到底。面对水污染治理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中山一方面发扬斗争精神,全面开展工程项目审计,大幅核减概算资金,坚决向治水领域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亮剑,确保投入一分钱见一分钱效果;另一方面发扬改革精神,重新梳理技术路径,坚决打破“九龙治水”局面,建立市镇一体共担主体责任机制,实施“大兵团作战”,广泛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掀起一场全流域、全系统、全民性的治水实践。
“工改”、治水两场攻坚战的纵深推进,为中山高质量发展腾出广阔空间、绘就生态底色,让中山得以卸下沉重的历史包袱,打开天宽地广的新世界。10月19日晚,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用45分钟的篇幅时长聚焦中山,从不同切面讲述了深中通道通车背景下,中山与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融合发展、探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故事。
深中通道将中山与深圳连成一体,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如何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因势利导推进创造型、引领型、集成式改革,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黄坤明书记勉励中山“奋力在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上走在前作表率”,其用意之深、予责之重不言而喻。对于中山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大刀阔斧深化改革,全力建设省委部署的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聚焦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进一步完善深中“六个一体化”机制,加强与周边兄弟城市和港澳地区的全方位交流合作,以东西两岸“软硬联通”激发大湾区融合“乘数效应”,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能级。
在大局上谋势的同时,也要注重细微处落子,下好绣花功夫,更加精准、精细地推进改革。比如,立足实际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点穴式”改革补短板、强弱项。农房风貌管控提升,事关和美宜居乡村建设,要在规划引领、试点先行的基础上,推动全市所有村(社区)加快行动,“一村一策”“一房一案”,因地制宜实施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是“百千万工程”的必答题,中山乡村环境总体明显改观,但还可以搞得再好一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基础,中山城乡发展水平相对均衡,但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一二三产融合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必须想方设法扭转传统发展模式,走出兴村富民的特色之路。要聚力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机制,持续推进扩权强镇、强镇扩权改革,强化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打造一批具有发展硬实力、辐射带动力的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
近期,市委把学习贯彻黄坤明书记调研指示要求作为重要任务,多次进行部署,广泛开展调研。这次全市干部大会发布了“1+5”政策文件,“1”是关于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的实施意见,“5”是涵盖深化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常态化开展水塘河道清淤、水污染治理百日攻坚等内容的5大行动方案。这些精准而迫切的改革,是中山再破题、再探路的发力方向,将进一步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
(四)
思路决定出路,作风决定成败。
近年中山改革之所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干部队伍转作风,全市上下敢于担当、主动作为、锐意改革,展现出了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奋斗的精气神,形成了沙场赛马、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化实施村(社区)示范引领、头雁激励、人才选育等提质争先“三大工程”,让基层干部有“干头”更有“奔头”。坚持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市场主体、人民群众,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贡献者,改革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姿。我们在同心奋斗中感受握指成拳的力量,在闯关夺隘中积蓄阔步向前的信心。不管遇到任何风浪,都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决不因某些杂音噪音而改弦更张。
高质量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事业,改革是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的征程。惟其长期,我们更需坚韧。惟其艰巨,我们更需奋斗。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那就是“干”——真抓实干、紧张快干、埋头苦干、马上就干、干就干好,长此以往,困难必能一个个克服,问题必能一个个解决。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改革先锋队,要坚决落实省领导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工作部署,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当好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中山非改革不可;用苦干实干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山非奋进不能!郭锦润 隋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