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医疗”“托育+早教”“托育+社区”等融合模式遍地开花;线上预约、远程监控、智能签到等技术广泛应用;部分机构还试点“喘息服务”,为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免费临时托管……我国托育服务不仅在规模上快速扩张,更在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国鼓励各地将发展托育服务作为本地民生实事项目,对托育机构的水电气热实行民用价格等优惠措施和相关税费减免。目前1300多个县(市、区)已出台托育机构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发放消费券等支持措施。
■破解“入托难”,政策协同打通“最后一公里”
部分大城市托位紧张,“一位难求”现象仍突出;农村地区托育资源不足,服务可及性有待提升……尽管普惠托育服务发展迅速,但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破解“入托难”,各地正在探索新路径——
南京通过“公建民营”模式,将社区闲置用房改造成托育机构,由专业机构运营,收费低于市场价;西安鼓励幼儿园向下延伸开设托班,利用现有资源增加托位供给;长沙建立托育服务电子地图,家长可一键查询附近托育机构资质、价格等信息,避免“踩坑”……
2025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为网络的“1+N”托育服务体系。到2030年,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家庭托育成本将有效降低。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表示,下一步将加强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努力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和服务价格,规范托育服务发展,提高托育服务质量,让育儿家庭托得上、托得起、托得好。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