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首列开行以来,这道流动的“钢铁动脉”从单一线路到织网结链,从基础联通到高效畅通,用十余年光阴发展为横跨东西的物流通道与经济走廊。
2023年9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指出,中欧班列开行以来,保持安全稳定畅通运行,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如今,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的中欧班列,正在共建“一带一路”征程上书写互利共赢的时代华章,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生机勃发的引擎。
■通道建设:从“连线成片”到“织网结链”
清晨,西安国际港站的汽笛声响起,一列满载电子产品与日用百货的中欧班列(西安)启程西行,驶向欧洲。
年开行量从46列到超5000列,累计开行量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约四分之一,不断增长的中欧班列(西安)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繁忙的贸易使者,更是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动缩影。
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站发出,开启亚欧铁路运输新纪元。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小站,如今已成为辐射亚欧的“大道枢纽”,由此开出的中欧班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持续攀升。
线路从无到有,运力不断升级。中欧班列已架起中国与欧洲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新丝路”。
地处内陆的重庆,曾因物流制约发展。货物出口要么“漂洋过海”耗时数十天,要么空运承担高昂成本。“中欧班列将重庆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紧密相连,运输时间大大缩短,成本降至空运的五分之一。”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太平说。
中欧班列已实现从单一通道向多元网络跃升。西安浐灞国际港西安陆港多式联运公司副总经理肖立志说,中欧班列从最初的一条铁路线,发展到如今东、中、西三条主干道并举,跨里海、跨黑海等南向新路径不断拓展,并且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沿海港口无缝衔接,运行网络从“连线成片”进阶为“织网结链”,“这种立体化通道格局,显著增强了国际物流链韧性”。
走进西安浐灞国际港,中欧班列运营平台的电子屏幕上,18条干线运行情况一目了然。从这里出发的班列可达德国汉堡、匈牙利布达佩斯等欧洲主要枢纽。“我们可根据客户需求智能推荐最优路线。”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奇韬说。
截至今年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亚洲11个国家超100个城市。“多点、多线、多向”的通道布局,已形成强大的网络协同效应。
从重庆团结村到全国14个集结中心,中欧班列用十余年完成了深刻的通道变革。绵延的铁路,如同闪亮的丝线,在亚欧大陆上编织出合作共赢的金色网络。
■模式创新:从“基础联通”到“高效畅通”
在新疆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返程班列换装平均2小时即可完成,日均进出境中欧(中亚)班列稳定在27列以上;在陕西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口岸换装时效从以往的三四天压缩至3小时,关键单据信息通过云端实现跨国即时共享,集装箱“即到即办”……
效率跃升的背后,是系统化、智能化的物流变革。
近年来,随着中欧班列货运量与货值持续增长,沿线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提升运输效能。
自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举办以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创新合作模式,相继在对方境内投运现代化物流场站,打破“过路经济”的困局,开启共赢发展的新纪元。
自去年2月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投运以来,中哈两国铁路和海关部门实现在线协同办理业务,大幅压缩了班列在口岸的停留时间,使该码头成为哈萨克斯坦在中国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今年6月,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落成投用。“中欧班列传统‘接力棒式’的运输模式升级为‘枢纽对枢纽’的全面合作,‘重箱去重箱回’的循环模式成为现实。”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说。
不断深化技术标准、数据内容和监管规则上的深度对接,积极构建高效、透明的物流网络共同体……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合作愈发深入。
据国铁集团货运部副主任董晖介绍,以往中欧班列途经各国时,存在运行时间不确定、无效停留多等问题。全程时刻表班列开行后,各国铁路部门共享信息,确保口岸高效换装,实现“客车化”精准运营。这一创新模式赢得市场认可,吸引了大量高附加值货源。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与临空经济区管委会陆港服务局负责人钟荷花说,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先后发运4条全程时刻表班列,通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意大利萨莱诺等城市。
目前,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每周稳定开行17列,全程运行时间较普通班列平均压缩30%以上,平均每柜货值较普通中欧班列提升41%,持续赋能沿线国家多领域合作。》》》下转02版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