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沙”,每当我翻开作业本,指尖触碰纸张的声音就像一首美妙的歌谣。可你知道吗?这看似普通的纸,却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密码。
假期里,我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纸艺课。老师娓娓道来:“很久之前,文字镌刻在甲骨、青铜、竹木以及缣帛之上。然而,缣帛价格高昂,青铜、竹片又太过笨重,于是,纸应运而生。”纸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制作再生纸环节,我屏住呼吸,把网框轻轻浸入纸浆池。哇——只见那些褐色的纸浆像调皮的小精灵,顺着网格慢慢爬上来。老师教我们像摇摇篮一样左右晃动,纸浆渐渐摊成了薄饼状。我突发奇想,在湿漉漉的纸页上放上一片树叶,等了整整两个小时,才得到一张印着叶脉的再生纸。
通过这堂课我才知道,一张纸真的来之不易。老师告诉我们,制造一吨纸一般需要3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0棵碗口粗的大树。这些树要长10年才能成材!想到这些数字,我的心都揪起来了。
但换个角度想,每节约一张纸,就相当于给地球妈妈增添一片绿。所以我们不妨行动起来吧,比如把草稿纸正反两面写满,用手帕代替纸巾,将废纸送进回收站……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沙沙”的翻书声永远清脆,让地球家园永远充满生机绿意!
指导老师:刘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