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袁婵 赖彤瑶 实习生 李小满 图/记者 冯明旻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麦梓谦:社区里的志愿服务“先锋”
这个暑假,东区紫岭小学的毕业生麦梓谦成为了竹苑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整理物品、派发宣传资料、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等。
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生后,他便跟着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发放防疫宣传单以及灭蚊片。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清积水,一位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心疼地说:“我好不容易种的花,水怎么能说倒就倒?”他耐着性子向老人讲解积水容易滋生蚊虫,进而传播疫情的道理,老人仍然不理解。后来,身边有认识的人不幸感染了登革热,老人才真正明白清理积水的重要性,便主动求助他帮忙倒积水。
这个暑期,还有很多志愿服务的活动里有他的身影:去独居老人家中走访时,他帮忙送去矿泉水和生活用品;社区举办音乐节活动,他守在摊位前忙碌地派发音乐相关资料;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他和工作人员一起清理老旧小区楼顶的垃圾与泥土。
“孩子以前性子慢热,做事不够积极,现在通过志愿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成长了不少,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主动。”麦梓谦妈妈欣慰地表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麦梓谦不仅收获了成长,更体会到了责任与担当的意义。
梁景智:化身天气预报员圆“播报梦”
南头镇民安小学的梁景智,这个暑假参加了2025年第二届“中国天气”小小天气预报员作品征集活动,并荣获“优秀小小天气预报员”称号。他的参赛作品成功入围全国展评名单,并受邀前往北京参加现场作品展播活动。
备赛期间,他一遍遍观看天气播报视频,细心观察主持人的语气、手势、表情,并将要点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里。他还参加了由市气象局组织的培训课程,认真学习气象知识,熟记各种气象标志和术语。
对梁景智来说,真正的难点是克服镜头前的紧张。“刚开始,我一站到镜头前手心就出汗,声音也会发抖。”为了战胜紧张,他每天反复练习,还把稿子录在手机里,随时听、随时熟悉。在一次次练习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信心。
这场特别的职业体验,不仅圆了梁景智的“播报梦”,也让他收获满满。“现在我变得更自信了,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还让我真正懂得了天气预报员这份职业的不易。”
马靖棋:书写非遗传承的故事
作为沙涌马家枪代表性传承人马钰泉的女儿,南区竹秀园中心小学学生马靖棋这个暑假化身为非遗小小传承人。除了自己练习,她还作为队长协助父亲带学生训练,教他们扎马步、冲拳、推掌等基本功。
一次独自带队的经历让她难忘。当时,父亲受邀出外参加活动表演,她需要自己带队训练。“有些新同学年龄小,不够自律,不听指挥。”马靖棋说,面对这种情况,没经验的她一开始有些慌乱,后来在师弟们的协助下,才有序完成了当天的训练。
参加市文化馆的表演让她印象深刻,“现场人特别多,我和姐姐、师弟、师妹一起上场,一开始有点紧张尴尬,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表演结束后,马靖棋觉得自己更勇敢了,“也希望更多人能认识这项非遗。”
“这个暑假,我不仅学会了团队管理和带训技巧,更重要的是,意识到传承和保育马家枪文化是后辈的光荣使命。”谈及收获,马靖棋真挚地说。
胡睿熙:“志愿服务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
这个暑假,西区沙朗小学的胡睿熙,将自己部分假期时间奉献给了志愿服务,用一份份真诚与热情,温暖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家里有积水要及时清理,不然很容易滋生蚊虫。”汗水顺着额头滑下,胡睿熙却顾不上擦。由于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发生,中山各社区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疫志愿服务。胡睿熙化身“防蚊小卫士”,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设置防疫科普宣传点,向居民派发宣传单、讲解防蚊知识,并送上蚊香等物资,还帮忙清理积水。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她都坚持参与其中。
“志愿服务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能温暖他人的心灵,也让自己的世界更明亮。”胡睿熙说。在她心中,志愿服务就像一盏灯,虽然微小,却能点亮他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