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传承抗战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 新闻列表
~~~——

 
2025年09 03
乙巳年七月十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44  服务市民 引导生活
  A02版 2025年09月03日 传承抗战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 扩展 收缩 默认

抗战历史教育对青少年成长有何意义?中山名校长解读——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前行的力量
▲香山小学校长郑凤姚
▲沙溪云汉小学校长李荆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不少青少年心中有这样的疑问:“学校为何要坚持开展抗战历史教育?”“如何真正读懂那段峥嵘岁月?”为此,记者姐姐特邀香山小学、沙溪云汉小学两位校长,结合学校在红色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解读抗战历史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对民族未来的深层意义。

  文/记者 袁婵 图/受访者提供

  香山小学校长郑凤姚:抗战历史关乎认同、根基和未来

  开展抗战历史教育有着深刻且必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因为这段历史,是我们立德树人工作中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和价值载体,关乎认同、关乎根基、关乎未来。

  抗战历史是铸牢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石”。十四年抗战,是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苦难与辉煌。它告诉同学们,国家不强,则人民不安;民族不立,则文化不存。

  抗战精神是涵养价值观念的“鲜活教材”。杨靖宇、左权、八百壮士等英雄的名字和故事,不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最生动的案例。香山小学在思政课程中推行“学科融合”策略,将红色经典诵读、革命故事绘本品读等活动融入日常教学,通过真实、有温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历史教训是启迪未来发展的“清醒之镜”。抗战历史不仅属于过去,更是一面映照未来的镜子。它提醒同学们,“落后就要挨打”不是口号,而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在香山小学开展的“行走的思政课”中,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正是在实景中感受历史之重、和平之贵。

  抗战记忆是推动文化育人的“情感纽带”。香山小学始终积极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其与历史脉络融合。例如“重走东纵路”等红色研学项目,就是将抗战历史与本土文化、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尝试。学校努力让历史教育不再是遥远的讲述,而是让同学们得到可触摸、可体验、可共鸣的情感教育。

  传承历史,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照亮未来。抗战历史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得”,更在于“懂得”——懂得和平的珍贵,懂得奋斗的价值,懂得责任的重量。香山小学将继续深化抗战历史教育,引导每一个孩子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树立远大理想,锤炼坚强品格,最终成长为具有香山底蕴、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新时代少年。这是教育者的使命,也是一所学校对历史、对未来最深刻的回应。

  沙溪云汉小学校长李荆:让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青少年血脉

  在这个特殊时刻,开展抗战历史教育,引导青少年铭记这段峥嵘岁月,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举措,更是为民族未来筑牢精神根基、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抗战历史从来不是泛黄的故纸堆,而是一部镌刻着民族风骨的英雄史诗,一座矗立在中华儿女心中的精神丰碑,更是滋养同学们成长最生动的“教科书”。这段历史里,有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国土沦陷、百姓流离,让同学可以看清“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更有气壮山河的抗争壮举——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以草根棉絮充饥仍坚守阵地,赵一曼面对酷刑始终严守民族气节,无数无名战士抱着“宁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冲向炮火。正是这些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故事,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凝聚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对同学们而言,铭记抗战历史是厚植爱国情怀、锻造责任担当的关键一课。沙溪云汉小学设计了多层次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梳理历史脉络,让同学们在时空对话中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组织赴申明亭革命史迹馆现场学习,在实物展品与历史场景中触摸岁月温度;邀请老兵进校园讲述亲历故事,用“战壕里的坚守”“受阅时的热泪”等鲜活细节,打破同学们与历史的“距离感”。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强大凝聚力,更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诚与担当。

  尤为重要的是,开展抗战历史教育,绝非传递仇恨,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成长的智慧与前行的力量。我们希望同学们明白:铭记苦难,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和平;缅怀先烈,是为了扛起未来的责任。让抗战历史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就是要让“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精神融入青少年血脉,激励他们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青春之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