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赖彤瑶 袁婵 图/记者 冯明旻 赖彤瑶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中山市实验小学老师吴敏玲:
让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都被看见
2002年,吴敏玲从师范专业毕业后便踏入市实验小学担任班主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她已完整陪伴三届学生走过小学时光。班主任的工作,远比科任老师更为繁杂细碎。除了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及班级的日常管理外,每位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困惑、精神状态也是吴敏玲特别关注的。
在吴敏玲看来,学生的成绩从来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她说:“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星星,有的亮在成绩上,有的亮在画画上,有的亮在热心肠上,我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自己发光。”
班级里曾有个性格敏感、自卑的学生,吴敏玲发现她总在课上偷偷画画。看到她的作品后,吴敏玲没有批评,反而顺势引导,鼓励她负责班级板报。这名女生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把板报画得色彩鲜艳又充满童趣,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从那以后,这个女生变得越来越自信,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绘画比赛。”
“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总想着要把每个孩子都教得一样优秀,天天盯着纪律和成绩,生怕哪个孩子掉队。”吴敏玲笑着说道,“现在我明白了,教育不是把孩子磨成同一个样子,而是陪着他们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在小事里找到自己的优点,在大事前敢站出来担当,这才是我作为班主任最想做到的事。”
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老师张天放:
让特殊孩子在自立自强中拥有出彩人生
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张天放,扎根特教一线十余年来,凭专业和耐心陪伴每个特殊孩子成长和进步。
初入职时,张天放接手的是一个全为孤独症儿童的学前班级。特殊孩子的情绪问题,是教学中绕不开的难题。课堂上,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是常事。有一次,她被一名突发情绪问题的孩子掐伤胳膊,疼得她直掉眼泪。面对这些挑战,她并未退缩,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细心观察、记录孩子行为发生的规律。
考虑到特殊孩子抽象思维薄弱的特点,她采用多感官教学法。采访时,她展示了一个动态课件:教“日”字时,屏幕上会呈现朝阳初升的画面,同时搭配清脆的鸟鸣声;展示“月”字时,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月亮动画随之出现,还伴有轻柔的虫鸣。“这样视听同步,能帮特殊学生把抽象汉字和生活经验连起来。”
张天放的手机里面存满了学生的照片与视频:脑瘫孩子写完字后,认真挑选贴纸给自己奖励;多重残疾的孩子在她的帮助下,努力在黑板上写字;智力障碍的孩子勇敢地在台上大声朗诵……
在张天放看来,特殊教育的成就感,从不是普通教育中“桃李满天下”的荣耀,而是在坚守中见证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蜕变。“特殊孩子或许难以取得世俗意义上耀眼的成就,但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并联合家长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他们同样可以在自立自强中拥有出彩的人生。”张天放说。
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体育老师谢志伟:
用体育为学生打开另一扇门
上午8时,谢志伟准时到达学校,开始一天的忙碌。组织大课间、课堂教学、资料整理、下午训练与晚间陪伴,他的时间表几乎被填满。晚上9时40分,当最后一批初三学生结束晚自习,他才踏上回家的路。
大学时期,他主修田径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担任体育老师,一干就是十年;几年前调任东区松苑中学,负责初三学生的体育训练。工作多年以来,他始终认为,体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生眼中的谢志伟,既严格又温暖。初三(6)班陈佳凌回忆,自己当初选择走田径特长这条路,并不被父母和同学们看好,但在谢志伟的鼓励下,她坚持了下来。一次参加省赛,她紧张不已,谢志伟鼓励她说:“你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这句话成为她心底的力量,每次比赛都会默默提醒自己。平时训练中,谢志伟常给学生们买水和零食,幽默风趣又亲近;可一到训练时,他又严格要求、毫不含糊。正是在这种温柔与严格并存的陪伴下,学生们逐渐爱上运动,并在坚持中学会了成长。
在谢志伟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学生在他的辅导培训下,通过体育特长进入理想的大学;还有孩子在他指导下从田径转练手球,从而打开新天地。他常说:“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读书,但体育能为他们打开另一扇门。”
中山市三角镇中心小学心理老师蓝斯绮:
用耐心和爱心为孩子们点亮一盏盏心灯
“同学们,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暑假里最有趣的回忆?”在开学第一堂心理课上,孩子们兴奋地举起小手,分享假期旅行的心情,笑声与掌声让教室氛围轻松起来。站在讲台上的,是三角镇中心小学的心理老师蓝斯绮。她留着利落的短发,穿着蓝色裙子,常带着笑容,与孩子互动时温柔又有亲和力。2016年入校任职以来,她始终坚信:孩子的真诚与天真,是她工作最大能量的来源。
蓝斯绮的日常工作不仅是上课,还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测评与危机干预。孩子们来寻求帮助的理由各不相同:低年级因注意力问题,高年级则因学习压力、家庭矛盾或人际关系困扰。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名长期厌学的五年级学生,在多方介入和耐心陪伴下,终于重新回到课堂。“只要能帮到孩子,心里就觉得踏实。”她说。
蓝斯绮说,刚入行时,她也曾感到迷茫,但从教以来的经历让她内心更加坚定——让孩子们在阳光下成长,不再被分数“绑架”,而是学会发现“那个更完整的自己”。“心理老师不是魔法师,但我愿意用耐心和爱心,为孩子们点亮一盏盏心灯。”蓝斯绮常说:“哪怕只是孩子的一句悄悄话,也是我最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