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第一次走进东区街道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时,我攥着衣角,连呼吸都放轻了些。那年我12岁,跟着社区志愿者队伍来帮忙,满眼都是陌生的场景。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哥哥,正努力伸手去够书架顶层的书,每次指尖都差一点就碰到,脸上满是无奈。我没多想,快步上前踮脚取下书递给他,他抬头冲我笑的模样,成了我和这里故事的开始。
这三年的每个周末和寒暑假,我都会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帮忙,起初只是陪大家做做简单的手工。李叔叔的手因小儿麻痹症不太灵活,穿珠子时,线总从指尖滑走,我们就一起琢磨出“用夹子固定线头”的小窍门;后来,我开始学着帮听力障碍的王姐整理就业信息,她用手语努力比划着,告诉我“想找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那一刻,她眼里闪烁的期盼与坚定,让我忽然明白,他们需要的不只是陪伴,更是融入社会的机会。
从那以后,我开始试着做“资源链接员”。看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学员们的手工品堆在角落,我细心地拍照片、写介绍,搭建网上公益平台帮助售卖,并将售卖所得善款捐回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听说社区有残疾人想学习电脑办公,我又联系了校外培训机构,争取到免费的线上课程名额。通过线上培训,王姐找到了一家公司的客服工作,第一次领到工资时特意给我买了一大块巧克力,这让我觉得比自己获奖还开心。原来我的小小的举动,真的能帮他们离梦想近一点。
三年的相处,让我对“关爱残疾人”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真正行动起来。
首先,多一点“看见”,少一点“特殊”。请收起异样的眼光,别总盯着他们的 “不同”。就像陪张阿姨读书时,我们聊的是小说里的情节、生活里的趣事,而不是反复提及“你行动不方便”;路过轮椅通道时,顺手挪开挡住的自行车,这些日常里的小事,藏着最珍贵的尊重。
其次,多一份“助力”,少一份“旁观”。如果在生活中看到残疾人需要帮助,请勇敢地上前搭把手,不必犹豫,也不必过度小心翼翼。更希望企业和相关机构能多提供一些适配的岗位和便利条件:为听障人士配备手语翻译,为肢体残疾人士改造无障碍办公环境,为有特殊需求的人提供技能培训——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发光发热。
最后,多一份 “包容”,少一份 “隔阂”。学校可以多开展与残疾人权益相关的主题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他们的世界,消除认知上的偏见;社区可以组织手工市集、趣味运动会等融合性公益活动,让大家在轻松的相处中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都渴望被平等对待。
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如果更多人能加入进来,用理解代替偏见,用行动传递温暖,就能为他们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毕竟,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个梦想都值得被用心守护,不是吗?
 
				

 
          



 中山日报微博
中山日报微博


 扩展
扩展 收缩
收缩 默认
默认 朗读
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