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陈彦 江泽丰 文/记者 赖彤瑶 实习生 黄昭瑜
3000余件作品尽显童真创意
踏入美术馆,浓郁的艺术氛围扑面而来。馆内的墙壁、展架上,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的剪纸、形状各异的雕刻、材料丰富的拼接画作……一件件巧用乡土材料创作出的作品,无不展现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蓬勃的艺术天赋。这座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场馆,分为村域内的A馆与五桂山桂南学校内的B馆,馆内陈列的3000余件儿童作品,涵盖陶泥、蜡染、立体装置等多元形式。该馆的落成,标志着中山市在乡村美育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搭建了全新平台。
这座充满童趣的美术馆,背后藏着一段值得探究的乡村美育探索历程。十年前,空间设计师张耀仁移居到桂南村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桂南学校校长石磊结识,当他走进学校的美术课堂,发现乡村孩子的想象力虽丰富,却因艺术资源匮乏难以充分表达。“乡村孩子不该只有课本,他们的想象力需要艺术土壤。”怀着这份初心,张耀仁与石磊一拍即合,开启美术课堂的改革计划。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张耀仁心中萌生了更具突破性的想法:“村内没有艺术馆、图书馆,孩子们需要展示自我、浸润心灵的文化空间,能不能想办法建设一个呢?”
在五桂山街道、马溪村委的全力协调下,2024年6月,“因为儿童美术馆”应运而生,这便是桂南儿童美术馆的前身。旗迹美术中心原本作为培训基地的工作室,被改造为兼具展示与互动功能的艺术空间;桂南学校内的分馆则巧妙利用走廊空间,对孩子们的课堂作业进行陈列展示,让学生“走出教室就是美术馆”。
让艺术之美走进每个孩子的童年
桂南儿童美术馆的建设故事,不仅是乡村美育的一次成功探索,更成为中山市美育发展版图中亮眼的一笔。它以“扎根乡土、赋能儿童、传承文化”的独特模式,为中山美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如今,在中山,“美术馆进校园、进乡村”的探索已形成蓬勃态势,且均有扎实的实践支撑。
城区层面,中山美术馆与烟洲中学签约合作,共建美育实践基地,通过“艺术家驻校”“经典作品进校园”等形式开设特色课程,让专业艺术资源直接对接课堂;镇街层面则依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美育品牌,古镇镇借“灯饰之乡”优势开发艺术课程,小榄镇则以菊花文化、刺绣工艺为核心构建“非遗+校园”体系,让地域文化在课堂中活态传承;城乡联动层面,中山已形成36个基础教育集团,其中城乡教育共同体18个,推动城区优质美育资源向乡镇下沉,如港口镇大丰小学便借助集团化办学优势引入科技与艺术融合课程,其镇级美育展还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专题报道。
此外,中山各中小学还在课后服务中积极与专业艺术机构合作,引入舞蹈、戏剧、书法等特色艺术课程,让课后时光成为孩子们拓展艺术视野、培养兴趣特长的“第二课堂”,进一步织密了覆盖全学段、多维度的美育服务网络。
未来,随着更多像桂南儿童美术馆这样的美育载体不断涌现,中山正以更丰富、更多元、更贴近青少年需求的方式,推动美育融入城市发展血脉,让艺术之美走进每个孩子的童年。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