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袁婵 赖彤瑶 实习生 石梓阳 邢晓凡
周诗妤:陶艺润心,在反复打磨中学会坚持
11月20日下午5时10分,踏入中山市大信学校陶艺馆,同学们正沉浸在陶艺创作的世界里。他们握着专用画笔,将心中的奇思妙想化作一道道细腻线条、一个个灵动图案。六年级的周诗妤正细心描绘手中的碟子,兔子图案在素坯上活灵活现,她举起配套的杯子期待地说:“别看现在是灰白色,等烧制完成后,就会变成雅致的青花色啦!”
“陶泥和双手交流的感觉很神奇,像走进了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回忆起第一次制作花瓶的场景,周诗妤眼里闪着光。从8岁时在陶艺馆的好奇初体验,到四年级正式加入学校陶艺社团,两年多的时光里,周诗妤在捏、揉、画、烧的反复打磨中,不仅练就了扎实的陶艺功底,更收获了满心热爱与悄然成长。
初学陶艺时,她曾遭遇不少难题。釉下彩的色彩把控、泥条粗细的均匀度,让她屡屡犯难。“下课就找老师请教技法,周末和假期还会跟着妈妈去欣赏他人的陶艺作品,在家用粘土反复模仿练习。”周诗妤说,凭借执着与坚持,仅用两三周时间,她便攻克了入门难关。后来,她从制作简单的动物摆件、基础花瓶,一步步进阶到能独立完成青花装饰、釉下彩等复杂作品。
两年间,她累计完成了二三十件陶艺作品,涵盖瓷板画、装饰碟、动物雕塑等多种类型。其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五年级参与的校园陶艺墙制作项目。“同学们分工合作,每人制作一块正方形泥板,在上面雕刻不同省份的美食、景点或文化符号,最后拼接成完整的中国地图。”为了做好湖南板块,她特意搜集相关资料,仿照毛主席图片精心雕刻,整个项目耗时三周,仅烧制环节就用了两三天。“那次不仅了解了很多地理和文化知识,更深刻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看到成品成功上墙时,心里满是开心与兴奋。”周诗妤回忆道。
陶艺不仅让她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她的品格。“现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我会更平和包容,写作业时也不容易被外界打扰,专注力提升了很多。”她坦言,陶艺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让她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假期外出时,总能敏锐留意到以前忽略的细节与隐藏的知识。
采访结尾,周诗妤的杯碟彩绘顺利完成。“陶艺作为我的爱好,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未来我会继续深耕陶艺知识与技法。”
刘知慧:以画笔为媒,在创作中释放热爱
“美术创作不是简单的涂涂画画,而是释放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方式。”三乡镇雍陌小学六年级学生刘知慧,是同学们公认的“绘画小能手”。课堂上,她专注学科知识;课余时,画笔便成了她的伙伴,而学校的美育课程与美术社团,更是她艺术成长的重要土壤。
三年级时,一次美术社团招新让她走上了美术学习的道路。“看到社团里同学们的丰富画作,我也想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加入社团后,她格外珍惜每次活动,积极向老师学习素描排线、试水粉调色,还主动分享自己的小想法,和伙伴们一起讨论创作思路,社团成了她交流学习的小天地。周末和假期时间,她还报名参加课外美术辅导班,努力夯实基础。
刘知慧的美术之路充满了探索与坚持。她尝试过沥粉画、水粉画、马克笔和素描等多种绘画形式,最钟爱的还是沥粉画。“粉浆沥出的线条能让画面‘站’起来,层次感特别强!”而学校美育课程更是为她的创作“搭梯子”:美术课上,老师不仅教点面结合的构图技巧,还细致讲解透视关系,帮助她理解“如何让画面有纵深感”。“现在画场景时,我能自然安排元素位置,创作比以前顺手多了!”
美术学习给刘知慧带来的远不止技能提升。心情不好时,她会通过画画排解情绪:“把委屈画在纸上,心情会平静下来,也能冷静下来解决问题。”一次绘画比赛中,刘知慧和同学组队参赛,却因思路分歧产生矛盾:她想加入三乡鸦岗飘色元素,而同学想融入当地美食。“团结协作才能出好作品。”一番讨论后,她提议用海浪线条衔接两者,最终作品兼具文化底蕴与美感。“一幅好作品不仅仅需要技巧,更要倾听与包容。”她说。
日积月累的学习让刘知慧接连收获了国家、省、市级的各类美术奖项。这不仅是对她艺术才华的肯定,更坚定了她追逐艺术梦想的决心。谈及未来,刘知慧说:“未来我想走艺术生的道路,坚持美术学习,创作更多有内涵的作品。”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