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华约好了企业负责人,同时也是土地权利人进行沟通,这已经是他们第6次走进该企业。权利人从一开始的排斥和抗拒到基本同意,如今进入对具体细节的商讨,每次一点小小的进展都让吴嘉华感觉离成功又进了一步。“作为工改干部,就是要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为全市打赢低效工业园改造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番五次约谈土地权利人,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2022年1月中旬,近200名机关干部下基层,分赴水污染治理和破解土地瓶颈两大攻坚战基层一线。吴嘉华作为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来到了西区街道。身为西区人的他,曾在西区街道工作5年,怀着感情和责任开始担任新的角色。
转眼就是一年,吴嘉华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刚开始时,他对工改工作从未接触过,对于西区工改基础和具体情况也不熟悉,而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推着他一下子进入了工作状态。
当天跟土地权利人的交流氛围比较轻松,毕竟见过五六次了,彼此都已经熟悉。吴嘉华和同事边听边认真地做着记录,不时地回应权利人的诉求。但效果跟预想的一样,越到后面谈细节的时候,进展越慢,“看来还要来几次。”大概1个多小时后,吴嘉华走出来说,权利人提出的有些诉求可以理解,但是政策上不一定行得通,还要再回去商讨。参与工改攻坚后,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多次来回,这与在机关工作不一样,每天直接面对各种权利人,遇到的各种情况都有,遇到吃“闭门羹”也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一定要耐着性子,动情动理一步步来。”吴嘉华说。
金昌路工业路上偶尔有车辆经过,一年来,这里的每一点变化对于吴嘉华来说再熟悉不过。他带着记者来到附近的一期项目工地大门口,只见机器正在土地上进行基坑支护工程的锚索施工,“整个低效工业园都要升级改造,而且我们一直在抢时间,在项目一开始就积极推动改造、征收和出让三个方案并联审批,实施分段报建分段施工;另一方面,我们狠抓安全质量,以创省优工程为目标。”他用手比划着。这里是金昌工业路的最北边,相当于金昌工业园改造升级项目的起点。这里原是旧水表厂,属于项目一期工程,虽然地方不大,只有14.77亩,但标志性、示范性意义很大,2022年12月29日这里刚举行了“拿地即动工”仪式,工改办“拆、建、招”同步推进,目前已经与深圳一家电子企业达成了初步意向。
■一茬接着一茬干,腾出产业新空间
金昌路工业园位于西区街道沙朗东片区的东北部,总用地面积约308亩,涉及工业用地14宗。该园区作为老旧工业区,配套设施落后,空间利用率、地均产值及物业收益均较低。西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重点发展金昌路工业园改造示范项目,有效破解土地瓶颈问题。但如何解决资金来源成为“工改”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
说起这个,吴嘉华感到有些自豪。和他一批的4名市派工改干部中有一位是来自人民银行中山市中心支行的徐勇军,他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提出将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破解资金困局、缓解资金压力、拓宽融资渠道的有效手段。 2022年6月,金昌工业园改造升级一期项目成功发行第一期专项债券,专项债总金额1亿元,期限20年,利率3.22%,成为全市首个专项债支持的工改项目,也为全市工改项目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吴嘉华说,西区街道工改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年度拆除任务,并打造了“三个第一”,即全省第一个使用专项债资金建设工改项目、全市第一个通过政府挂账收储出让的工改项目、全市第一个在连片工改项目中由政府率先全资建设产业腾挪园。
看过工地后,吴嘉华便驱车回到办公室电脑前,开始整理分析约谈记录和完善新一年的工作计划。这一年,忙碌是常态,对于节假日无休似乎也已习惯。他说,工改是干部成长历练的大舞台,这一年参与工改攻坚的经历,让自己对基层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工改需要一茬接着一茬干,希望通过经历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在西区街道中能培养锻炼出一支‘永不撤走的攻坚队’,为西区街道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黄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