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万物盎然,古镇线下灯博会即将再次启幕。虽然时隔三年,今时的灯博会已大不同于往日。走访各大卖场,听到最多的就是“原创”“自主”“品牌”等词汇。华艺广场在一楼黄金位置举办以“再造”为主题的设计展,一大批国际设计师作品首次面世;原本主打轻奢产品的“蓝色星空”灯饰,经三年沉淀转型为文化意蕴浓厚的侘寂风,引领了原创品牌的新风尚。
毫无疑问,创新是引领传统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的精髓主要在于“创”,其次才是“新”。回望近年来灯饰产业的潮流路,无论新中式风,还是轻奢风,都是云涌风过,前方路上永远有席卷而来的新潮流。把握这股新潮流固然重要,但保持“创”的精神、拥有“创”的能力,更加重要。
必须承认的是,只有少数人能成为潮流引领者,他们的产品创新往往是颠覆式的,甚至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微创新的路径,用更加稳妥、务实的态度去追随先锋并加以改造,甚至实现再创新。这种“渐进式改良”本是产业滚动发展的常态,但追随者稍不留意,便会造成知识产权之争。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受外观、材料、应用空间等多元因素影响,灯饰产业中的产权纠纷非常复杂,甚至关于侵权的界定标准也十分模糊,哪些属于客观的灵感借鉴,哪些属于主观的复制抄袭,即便是专业法律工作者也未必能达成一致意见。
当前,古镇镇灯饰产业集群正在逐步走向智能化,知识产权保护更要对原创产品、原创技术等新内容做出快速反应。一方面,潮流引领者应本着有容乃大的格局,坚定不移打造自主品牌影响力,持续向市场输出产品美学和生活哲学,形成无法复刻的独有文化;另一方面,坚持微创新路径的灯饰从业者,应谨守职业之道,不打产权“擦边球”,更不恶意抄袭,要在学习借鉴的边界内为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同时,来自政府的引导力量也从未间断。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古镇镇打造了集专利、商标、著作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构建了集行政执法、仲裁调解、司法诉讼和社会监督于一体的保护平台。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入,有关部门还可以牵头建立知识产权专家人才咨询库,培育联络一批既懂法律知识又熟灯饰业务的专家人才,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山古镇模式”2.0版本,有效助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