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里溪人并不畏惧向前,因为他们已经抓准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党建引领。他们清楚,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通过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就会随之发动起来。
本报记者 谭桂华 陈雪琴
●搭好班子用好人,一唱百和
党建引领,首先在于人的引领。
今年元旦期间,里溪村举办了一场亲子健康跑活动,吸引了170多个家庭300多人次参加。“这么热闹的活动,我们只用了不到500元就圆满完成了。”说起这件事情,里溪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古翠焕非常自豪。
打开当日活动的微信群,记者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当日古翠焕发出“急需志愿者”的通知后,村里有15位年轻人立刻响应。大家集合后稍作分工,从采购物资到打印指示牌,从途中秩序维护到最后盖章抽奖,志愿者们配合默契,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整场活动。“这种一唱百和、一呼百应的情况,其实是里溪公共生活中的常态。”古翠焕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里溪打通了党建网格中的堵点,从村“两委”班子建设到“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三级党建网格建设,真正做到“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中”。
据了解,里溪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8.5岁,80%以上拥有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自己也是“90后”的古焕翠告诉记者,自2021年底村级换届以来,科学调整“两委”班子成员,充实“双本”年轻优秀干部,实现村级党组织书记“三个一肩挑”,2021年增加1名来自市直单位的驻村第一书记,2022年增加1名全市招考的党建指导员,强化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古翠焕说,里溪村老年群体占比较重,普遍存在学历不高、组织意识薄弱的问题,在学习进步方面也有一定障碍。“村里的一些民生工程,有时甚至只是一棵树的移植、一条水管的铺设,都有可能引发争议。”这时候,各级党员干部会及时深入群众身边,了解其具体诉求,并想办法予以快速解决。健全的党组织网格,有效缩短了民生问题的处理半径,也降低了小问题发酵成为大事件的可能,最终让村里各项民生工程顺利落地生根。
●用好特色优势资源,事半功倍
党建引领,最行之有效的便是对实际工作的指引。
“改革文化”和“红色文化”是里溪村最亮丽的两张名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里溪紧紧抓住其作为革命老区和“广东农村改革先行地”的特色资源优势,深度挖掘里溪的革命历史和改革历史,提炼里溪村民在上级党组织指导下组建抗日先锋中队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以及里溪大队党支部带领村民于1976年下半年率先推行“联产到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后蕴涵的精神实质,探索“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红色+旅游”“红色+双创”等特色化、多元化的乡村振兴项目,建立乡村特色文创品牌。
3月中旬,春光醉人。在落成不久的里溪民心公园里,关于里溪如何“走上一条路”“推开一扇窗”“打开一道门”“闯出一片新天地”的历史壮举,已经被融入了村民和游客的所见日常。另据古翠焕介绍,里溪根据现有党员教育基地、粮食展览馆、中山市中小学“五育”综合实践基地、香山书房、里溪风情集市、板芙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等就业创业平台资源,通过开展系列化“党建+”服务活动,打造正向意识形态文化宣传阵地,拓展群众就业创业的岗位数量和质量,为里溪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正在里溪进行田野调查的大学生廖政扬认为,在党建引领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过去更多依靠宗亲、地缘等因素的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和人际交往模式都在发生改变,“党总支—党支部—党员—群众”的乡村振兴现代化治理新格局正在加入其中。“更多路径,意味着更大空间,意味着更好发展,希望在这里看到党建培育惠民成果的‘里溪模式’。”廖政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