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奋战攻坚,一幢幢标准化厂房正崛地而起,一家家企业主动自改向空中要空间,一批批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落户。借助“工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正在逐步地实现中。
本报记者 黄启艳 黄凡
●攻坚
上下齐心“啃硬骨” 腾出工业用地超1.4万亩
3月22日,西区金昌工业路上偶有车辆驶过,路口的金昌工业聚集区改造升级一期项目现场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中。跟两个多月前记者采访时相比,工地面貌又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全省首个专项债支持的“工改”项目和西区街道3个连片改造升级项目之一,目前正在进行厂房主体地上部分的流水施工,计划于2023年8月31日主体封顶,2023年12月31日竣工验收。
虽然“工改”骨硬难啃,但随着“工改”持续深入,一年来,金昌工业路上“工改”项目工地逐渐增多,成了我市推动“工改”的缩影。
一年来,锌铁棚厂房被拆除,现代化厂房在崛起,城市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人的意识也在改变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了解‘工改’政策后主动提出‘自改’。”市攻坚组成员、西区街道工改办副主任徐勇军向记者介绍。今年以来,光是西区就有不少自改项目传来新进展的消息,包括金莱制衣、锦利公司、颐丰食品等。3月21日,徐勇军再次见到颐丰食品董事长温振明,看到了最新出炉的颐丰食品厂区改造立面规划图。规划图里,占地68亩的现代农业智慧产业园将在未来几年崛起。温振明说,以前对“工改”政策认识不全面,在西区“工改”专班多次上门沟通后,决定放开步子加快谋划“工改”,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好的未来。在徐勇军的印象中,这是第四稿规划图,“这意味着企业通过工改积极谋划发展的决心大、行动力强”。
敢于“吃螃蟹”,边摸索边干,我市在“工改”中因地制宜探索中山特色先行经验,为“工改”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中山打造了黄圃马安“村企合作”改造项目、神湾外沙科创园“单一主体归宗”改造项目、黄圃大岑千亩连片改造项目、横栏裕祥政府(挂账)收储项目、南区园山仔政府整备“连改带征”项目、阜沙镇泰丰应急产业园企业自改项目、西区金昌专项债“工改”项目、东凤民乐和合工业园村集体自改项目等多个全市首宗标杆项目。其中,黄圃马安“村企合作”和神湾外沙科创园“单一主体归宗”项目已分别实现“拿地即动工”。
壮士断腕,没有退路,上下齐心,其利断金。2022年,123名干部奔赴镇街“工改”一线,今年第二批又有超过100名干部接续“工改”;同时,中山强化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自2022年起五年统筹安排“工改”财政专项资金达81亿元,2022年共引导全市18家银行推出33种工改类融资产品,为“工改”注入金融活水;政策保障方面,截至3月23日,我市共出台74项政策文件,并探索多种新模式,持续推动“工改”走向深入。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全市2022年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1.4万亩,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4万亩。全市“工改”项目已新落户企业108家,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143家,预计带动新增投资额约650亿元。数据背后,意味着中山通过“工改”在产业空间、生态环境、城乡形态、乡村振兴、安全生产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为中山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
2023年,中山提出全年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1.5万亩,力争完成两万亩的目标,继续充实“家底”,为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和招商引资提供更多空间。
●突破 探索“商住改工”,腾出最优产业空间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产业用地保障。如何向存量土地要空间?中山不局限于对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腾空间,而是探索打破机制和政策障碍,进一步保障产业用地。2023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拓展产业空间,鼓励商业、住宅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今年第一季度,中山在保障产业用地,促进制造业当家方面,动作连连。
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的“桥头堡”、省级特色产业平台翠亨新区,一轮新的用地优化调整正在进行。记者了解到,为切实支撑翠亨新区打造产业高地,中山将马鞍岛原规划超3000亩居住用地调整为综合发展用地。规划优化后,马鞍岛产业用地总面积达1.86万亩,占总建设用地的43%。产业空间优化后,翠亨新区与深圳协同发展有了更广阔空间。未来,翠亨新区将协同深圳“20+8”产业集群,优化布局“4+X”产业体系,即健康医药、新能源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和若干未来产业。结合城市空间布局,翠亨新区将呈现产城人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作为城市新客厅,岐江新城在新一轮用地优化调整中,将把超2000亩住宅和商业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与此同时,岐江新城再度扩容提质,原范围南部的城区活力片区(起湾-紫马岭片区)被纳入进来。岐江新城扩容后仍然延续“城市新客厅”的发展定位及“北产南居”的整体格局。主要产业用地靠近港口镇及火炬开发区两大工业发展区域布局,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服务提供空间载体统筹,缝合东西两翼旧城区和东部环湾翠亨新区、火炬区等多个区域,实现片区维度的产城融合。
记者了解到,经过对片区用地的综合分析,中山拟将胜隆片区、火炬科教园片区及总部经济区东区片区部分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减少新增居住及商业用地规模,增加产业用地布局,调整后可增加超2000亩工业用地。产业用地提升后,岐江新城承载引领中山市主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以居住商业商务为主导的城市新城功能将转变成以研发创新、高端产业为主导的科技新城,有望成为中山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又一重要平台。
中山多个镇街“住改工”已动起来。三乡镇多宗用地“住改工”精准服务实业,其中一块镇属居住地改为工业地后,盖起厂房租给上市公司和胜股份,助力其增资扩产抢订单。古镇镇同益工业园300亩连片“住改工”,调整区域发展定位为创科园,主要面向灯饰照明、新能源、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招商。南头镇推动南头镇城建公司将镇属约100亩“商住用地”转为工业用地。
据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中山正深入科学谋划产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规模布局,探索支持制造业当家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聚焦产业用地的有效补充途径,从有限的空间中最大限度挖潜产业空间,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下一步将研究出台住宅用地改产业用地的支持措施。
●上新 坚持制造业当家,打造十大万亩级主题产业园
3月6日至8日,“粤造粤强 粤贸全球”广货促消费联合行动中山智能家电专场活动在黄圃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是北部黄圃镇、东凤镇、南头镇“三兄弟”首次携手,推动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打响“中山牌”,抱团拓展市场的尝试。在中山北部,我市正在谋划打造万亩级智能家电产业园,打破各镇家电产业分散发展的局面,以产业园为载体,建设中山智能家电产业舰队的重要平台,全面加强中山北部片区和佛山顺德智能家电产业的合作对接,推动中山北部片区与顺德共同打造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将打破我市优势产业分散发展的局面,为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链协同效能提供载体。中山提出划定总规划面积超40万亩的十大主题产业园,将加快建设翠亨科创与总部产业园、火炬深中合作创新区、岐江新城智慧港,稳步推进北部智能家电、东部健康医药、南部半导体等产业园区建设,并明确了改造准入标准,突出科技含量和亩均效益。
目前,主题产业园正在加快推进中。据黄圃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家电产业园区黄圃片区规划面积约2.7万亩,目前,黄圃已向市政府申请建设中山智能家电主题产业园启动区,主要创建黄圃港片区、大岑片区两大片区。黄圃港片区目前有京东、三花等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项目成功落地,有300亩成熟工业用地面向市场招商;大岑片区规划面积3041亩,是全市千亩连片改造的重点项目,目前有505亩已整备用地面向市场招商。
中山市清洁能源主题产业园(翠亨新区)“工改工”连片改造项目取得进展。2月24日上午,中山西湾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与横门工业区两宗地块权利人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园区将以明阳集团高端智能电气装备与氢能产业园为主体,通过引入清洁能源上下游产业,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
围绕火炬深中合作创新区建设,去年民众街道划定了总面积超100平方公里的现代产业集聚区以及先行启动区,细分电子信息、健康医药、光电与智能终端、都市农业等7大产业组团,持续优化发展空间,为深中产业联动发展奠定基础。如今,即将开工的南中城际将在火炬开发区行政区域内,共布局了火炬东、火炬、张家边和中山站4个车站,借助交通优势,火炬开发区内深中合作创新区、东部健康医药产业园两大市级主题产业园将进一步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记者手记
拓产业空间
人人“给力”
人人受益
2022年1月4日,中山吹响“工改”攻坚号角,直面制约中山多年的土地资源要素严重紧缺的问题,用壮士断腕的决心,用持续“啃硬骨”的实干精神,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一年多来,向空间要发展,用时间换空间的攻坚战,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工改”的成效正在显现。
着眼未来,“工改”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攻坚战。土地的低效利用,让中山近些年错失了发展机遇:低端产业消耗了大量土地资源,本土企业增资扩产没有空间,招商引资的项目落不了地,高质量发展处处掣肘。在深中通道即将通车、南中城际动工之时,中山如果没有足够的产业空间承载重大发展机遇,将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所以,中山等不得、慢不得。
立足当下,这是一场需要全市上下合力才能打赢的攻坚战。一年多来,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给力”的良好氛围。两批“工改”铁军主动投身基层一线,接续奋战,一趟又一趟和权利人“磨嘴皮子”,讲政策谋未来,坚持“一锤连着一锤敲”,把一个个项目“啃”下来,在“工改”的舞台上历练自己。企业和权利人从对“工改”误解、一知半解到主动谋划、支持工改,将个人的利益融入高质量发展的大局,用长远的眼光谋划未来发展。政府各部门积极研究“工改”出现的新情况,出台了65项政策文件,“政府挂账收储”“单一主体归宗”“村企合作”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工改持续深入。银行围绕资金需求,创新推出多种融资产品,解决了“工改”中“钱从哪里来”的燃眉之急。我市还探索商业、住宅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想方设法拓展更多优质空间。这种上下齐心、劲往一处使的力量为“工改”注入了强大动力源。
人人给力,将人人受益。全市“工改”项目已新落户企业108家,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143家,预计带动新增投资额约650亿元。不仅如此,低效工业园带来的河涌污染、违法建设、安全生产隐患、消防隐患等问题将随着“工改”深入推进从根本上得到杜绝,可以说,“工改”之路既是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也是治污之路、安全生产之路、人居提升之路,是实现江河安澜、绿美中山的必由之路。假以时日,“工改”必然将为中山蜕变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雄关漫道,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穿越;“工改”长路,仍需一茬接一茬接续奋斗。今天的成绩,已经属于过去;高质量发展未来,等待着我们每个中山人落笔写下新篇。咬定“工改”不放松,久久为功,中山必将拥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数说“工改”
●全市2022年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1.4万亩,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4万亩;
●全市“工改”项目已新落户企业108家,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143家,正在洽谈增资扩产和招商引资企业209家,预计带动新增投资额约650亿元;
●2023年,我市提出了全年整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5000亩,形成100亩以上连片工业用地20块的任务;
●中山提出划定总规划面积超40万亩的十大主题产业园;
●五年统筹安排“工改”财政专项资金达81亿元,出台65项政策文件,并引导全市18家银行推出33种工改类融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