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文化 新闻列表
~~~——
~~~——
~~~——

 
2023年04 11
癸卯年闰二月廿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3年04月11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一批“老中山”建议加大对我市工业遗产(遗存)的保护与开发
把“工业锈带”活化为“城市秀带”
石岐玻璃厂标志性的红砖烟囱高高耸立。
许多“老中山”对石岐玻璃厂的产品情有独钟。
孙文西路步行街。
  从孙文西路步行街头出发,过岐江桥,左转数百米,便是万木吐绿的岐江公园。畅游其中的人们既可享受城市公园的精致之美,又能从锈迹斑斑的工业旧物里触摸中山工业文化的底蕴。众所周知,岐江公园是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题公园,是工业旧址保护和再利用的成功典范。

  时光倒回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粤中船厂、凯达精细化工等一批现代工厂,扎根岐江河两岸,繁荣了中山工业经济,也记录着老工业人激情的青春岁月。在今天坚持“制造业当家”、写好“文化兴城”大文章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加大对工业遗产(遗存)的保护与开发,催生出更多成功案例?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明确支持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加强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弘扬工业精神,发展工业文化。在中山,也有一批“老中山”(老领导、老文化人、老工业人)怀着对中山工业历史的深厚情怀,为工业遗产(遗存)的保护利用工作鼓与呼。

  文/本报记者 谭华健 谭桂华

  图/本报记者 余兆宇

  高温车间变身雪砖仓库 “玻璃厂情怀”将何去何从

  岐江河是中山人的母亲河,岐江河两岸也是中山早期工业的集聚地。

  “玻璃的主要原材料是石英砂,那时主要是通过水运,船从西江进入岐江河,再到狮滘河,在玻璃厂的厂部码头卸货,然后输入锅炉,高温熔解。”4月7日,站在60多米高的红砖烟囱前,中山市晨星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彭加宁感觉往事如烟。

  与国内外众多知名的工业城市采取沿江沿海布局一样,岐江河在中山工业早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在岐江河边孙文西路步行街一带,一批手工业和小型加工机械在这里布局。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中山工业开始向现代工业转变,中山糖厂、粤中船厂等大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中山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是国内首个拖拉机站。石岐酱料厂、石岐酒厂、石岐农药厂等一批带“石岐”字样的工厂,在岐江边一带集聚。如今,沿着岐江河边的青溪路漫步,还可以看到一些旧厂的遗址。

  在彭加宁的印象中,那时岐江河面时常停满了货船,尽显工业繁华之景。咀香园、美味鲜、凯达精细化工、华捷钢管、电机厂等一批工业企业曾在这里写下辉煌的一页。

  上世纪90年代,快30岁的彭加宁来到石岐玻璃厂上班。八九十年代正是石岐玻璃厂的“高光时刻”。1980年,石岐玻璃厂在国内首家率先生产玻璃马赛克,引起强烈的市场反响。作为当时的新型材料,该产品广受欢迎。由于玻璃厂车间温度高,那时厂里推出了福利——雪砖,“相当于今天的清补凉。”彭加宁说,从玻璃厂专属,到慢慢进入大众市场,“玻璃厂雪砖”因其料足味美而成为几代中山人的夏日回忆。

  为了留住这份情怀,彭加宁掌管的晨星冷冻有限公司至今仍坚守在玻璃厂的最后一个车间里生产。车间天花板上还残存着高温熔炉的熏黄痕迹,但时代早已更换容颜。彭加宁告诉记者,他们已在沙溪镇建设新厂房,预计两年后,公司将整体搬迁到新址。至于玻璃厂仅剩的这间旧车间,以及标志性的红砖烟囱,还不知何去何从。“我们建议在原址建设中山工业博物馆,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彭加宁说。

  我市工业遗存遗址记录着中山这座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而且是几代中山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中山市城市更新局属下的名城办曾于2017年委托暨南大学等开展了岐江河城区工业遗存普查与研究。研究文本显示,仅上述地段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就有34处。其中属于优秀级别的有8处,比较重要级别的有17处,一般重要级别的有5处。

  2022年,省侨办原主任、中山市原副市长吕伟雄等一批老领导、老文化人、老工业人怀着对中山工业历史的情怀,围绕保护利用中山工业遗产(遗存)、传承历史文化这一主题,先后走访了市经信局、市城市更新局名城办、市档案馆等部门和有关业务科室。去年5至6月,又邀请了党史、博物馆、社科及工业等领域的老同志,沿岐江河走访了原石岐玻璃厂、石岐酒厂、中山糖厂、中山造纸厂、美怡乐食品有限公司等多个老工业遗址。大量的史料一再证明,工业历史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山市最具有价值的文化元素与历史遗产(遗存)之一,是推进文化兴城建设不可多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建议将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兴城及“工改”相结合

  工业遗产(遗存)是指在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工业遗存。工业遗产是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佐证,是城市精神传承的重要依托。

  “老中山”在调研中发现,我市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遗存)保护目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017年的岐江河城区工业遗存普查显示,岐江河地段有价值的工业遗存34处,但在过去5年已被拆除14处。同时,工业遗产保护政策亟待出台。目前,我市工业遗产名录仍在摸查整理,管理法规及其配套政策仍未出台,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仍未实施。在走访中,他们发现有部分原国有转制企业、部门镇街对工业遗产(遗存)的保护利用理念在逐步加强,但在全市层面的政策、规划滞后,有的开发主体无所适从,长期处于等待状态。

  为保护和活化工业遗产(遗存)、弘扬中山制造业当家精神,调研组建议,要把保护工业遗产(遗存)列入“文化兴城”的重要工作,建立强有力的保护协调机制。明确主责部门,由经信部门牵头,负责统筹保护与利用的组织领导工作;工会、文广旅、自然资源、住建、档案、国资、城管执法等部门结合部门职责,解决好各自为政的突出问题,围绕大局,加强沟通。

  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工业遗产(遗存)的全面普查,并对涉及工业遗产(遗存)改造的所有开发项目实行报备制度,避免简单化的大拆大建或者一拆了之,为今后的活化利用赢得时间和空间上的主动。

  调研组还指出,要发挥工业遗产(遗存)保护利用和“工改”相互促进的作用。他们认为,“工改”是我市再造工业发展空间的“华山一条路”,通过“工改”释放土地潜力,提升工业遗产地块效益,是实现保护和活化工业遗产的重要路径。当“工改”项目中存在疑似工业(遗产)遗存时,应迅速组织甄别。此外,工业遗产(遗存)保护和活化工作中破解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分割等需求,都可以通过“工改”改革措施予以解决。

  工业遗产重点在于保护其历史、科技、社会、艺术价值,而非其生产制造功能,所以其重心在传承弘扬精神。“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我们需要制定好规划,一步一步走下去。”吕伟雄说。所幸,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业遗产(遗存)的稀缺性和重要性。2023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做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工业遗产(遗存)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让更多工业遗产重新焕发青春、实现更大价值,或将指日可待。

  取他山之石 各种活化模式百花齐放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工业遗产(遗存)如何通过保护利用延续生命、焕发新生机,如何更好地与城市文化、都市生活有机结合,成为许多城市面对的共同课题。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都有不少融旧改、文旅、文创开发等于一体的成功经验。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滑雪大跳台背后的几个烟囱状的东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那是首都钢铁厂搬迁以后留下来的工业遗存,整体加以改造、再设计,变成了一个工业景观,而这个景观成了冬奥会的一个大背景。据了解,早在十年前,首钢园内西十筒仓片区启动改造,随后冬奥组委办公园区、“四块冰”、首钢滑雪大跳台等项目先后落地,老钢城添上了冬奥的“新IP”。今天的首钢园内,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落户于此,游客与无人驾驶汽车交错。高炉改为发布秀场、厂房改为冬奥配套建筑、发电站改为咖啡馆……冬奥元素、科幻与科技,创新代替钢火,作为新鲜的血液流淌在首钢园。昔时的工业遗产,正在以崭新的方式融进北京城中。

  综观各地对于工业遗产(遗存)的保护再利用模式,不难发现,文化艺术产业区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购物旅游区模式、博物馆模式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活化模式,也都有著名的成功案例。就中山而言,每个工业遗产(遗存)的地理位置不同、社会影响各异,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框定其发展利用。但无论哪种模式,坚持减量集约、绿色生态等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实现环境、文化、社会、经济等维度的协调发展,同时以人为本,尽可能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场所,将是不变的宗旨。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