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7版:专题 新闻列表
~~~——

 
2023年04 17
癸卯年闰二月廿七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7版 2023年04月17日 专题 扩展 收缩 默认

以高质量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迈雷特公司合作研发签约仪式现场。 何宇鸣 供图
沙溪理工电商直播助力乡村振兴。 卢永辉 供图
火炬科校机械专业学生在中科富海学习。 佘雍君 供图
火炬职院与中荣印刷集团深度开展产教融合。 钟嘉妍 供图
现代职校烹饪班的学生在岗位上。 张艳中 供图
火炬职院的学生在实习岗位上。 钟嘉妍 供图
  当前,中山正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立起制造业“脊梁”必然离不开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中山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正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输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山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目前,全市共有3所高职院校,在校生 3.2万人;有8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其中,3所国家级重点校、3所国家级示范校,在校生人数 4.7 万人。中山通过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六大工程”,持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升办学内涵,使职业教育更加紧贴中山实际,更好的服务产业发展,受到行业的欢迎和群众的赞许。近年来,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引领下,中山职业教育主动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力量。

  文/汤伟勋 陈宇婷 闫莹莹

  ●专业贴着产业办,实现多层次人才培养 为乡村振兴提供成长型人才

  “进入学校,我才发现职业教育别有洞天,为我打开了另一片天地。课外活动不再是不务正业,这一切让我重拾自信。”2008年入读沙溪理工学校服装专业的武灿,2011年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毕业后在中山市华人礼服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制版师。2014年,武灿创立中山市硕森服饰有限公司,并与学校合作创建高级定制工作室,共育人才。像武灿这样通过掌握职业技能走上人生逆袭之路的案例,在中山职业院校中比比皆是。

  近年来,中山各职业院校立足全市“一镇一品一产业”的特色布局和发展规划,主动服务所在区域支柱产业,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优化和灵活调整专业设置,解锁技能人才的成长密码。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构建“镇校企”合作办学体制,9大专业群35个专业基本涵盖中山全部产业形态,建成南区电梯、沙溪纺织服装、大涌红木家居等若干个专业镇产业学院,吸纳镇街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资金超过1亿元,吸引了包括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张肇达,及全国十佳时装设计师董怀光等众多高端人才加盟,企业研发机构竞相入驻产业学院,引领企业管理制度、商业模式和产研创新,助力当地企业成功转型。办学19年来,4成多生源来自中山,近7成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

  各中职学校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共开设12个大类专业,重点布局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等交通运输类专业,不断提高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适配性。比如,沙溪理工学校为当地培育的四万多名毕业生中,涌现出“岗位操作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刘庆苗,“优秀村官”余志荣、“中国好人”陈嘉庆等一大批善学敢闯的优秀人才,成为技能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职业导师。

  为满足村民对学历教育的要求,中山中专为有需求的村民一人一策定制学历提升方案;依托广东海洋大学的“乡村振兴学院”及“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分院”和中山中专的“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协同开展乡村基层干部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如农业种植、园林花卉、水产、海洋养殖技术人员培训考证等。

  ●教学随着用人变,课堂开在车间地头 为企业市民送去定制式培训

  在企业眼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自家人。中山各职业院校主动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用人的痛点和难点,进行定制式教学。

  如沙溪理工学校与霞湖世家、元一服饰、通伟服饰等当地多家大型服装企业共同推进企业现代学徒制项目,每年重点培养当地200多名产业工人完成缝纫工(中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推动人才工作增量提质。学校还在近三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证等服务中培训待岗待业、转岗转业等青年群体、中小学师生5223人,培训规模达463835人。

  火炬科学技术学校先后与中山金港源金属制造有限公司、波若威光纤通讯(中山)有限公司、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中山市金马科技娱乐设备有限公司、山水电子(中山)有限公司、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办现代学徒制班,实行双主体管理,校企共同育人,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企业的岗位能手,技术骨干。何锦浩同学2017年获广东省创客大赛一等奖,2018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现担任中山市新体验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助理工程师,参与公司“电动足球”“机动篮球”等游乐项目的研发。

  ●项目跟着需求走,整合资源做强文化 为乡镇企业打造个性化品牌

  立足乡土文化,开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乡村品牌文化建设,中山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优势,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让农民自办文化,扶持文化能人,造就乡村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与三角镇生鱼产业园、渔歌子食品公司合作,发挥“院园融合”资源整合优势,践行基层探索、群众(产业)需要、实践创新的科教融汇发展路径,找准产教对接、科教融汇路径,立足中山市三角镇东边村黑鱼养殖产业,抢抓技术服务发力点,组建技术团队强攻关,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对接,助力当地建立产值超过17亿元的闭合产业链,有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真正践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攻关黑鱼的全值化利用,让“一条鱼致富一条村”。

  建斌职业技术学校与世界 500 强企业美的中山基地冠名共建电商直播实训室,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团队,跟企业紧密合作,一边请企业指导教学,一边卖企业的产品。

  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与中山大信酒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是我市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又一个典型案例。学校在现代学徒制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巩固现代学徒制成果,持续推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粤菜师傅育人模式,全面提升烹饪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中山一职创新打造了“荔枝文化节”“菠萝文化节”及“探花姐姐文化节”的直播助农活动。特别为横栏花木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服务,承担横栏镇妇联“妈妈岗”项目——为260多名“探花姐姐”花木导购员提供培训服务, 目前已有53人初步通过“乡村工匠”职称审核,其中2022年有18名。

  ●机制围着质量转,集团运作平台赋能 为乡村产品强化标准化保障

  各职业院校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高度融合,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工艺改良和技术创新、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共同构建了产教融合生态链。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中山市产学研战略联盟”;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中山“机器换人”战略,与市科技局合作建设“中山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中山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大本营和新高地。通过政府支持、校企共建方式,建成“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1个国家级、7个省级和11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形成校级平台-市级平台-省部级平台-国家级平台四级联动体系。根据区域产业创新升级需求,积极参与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并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和横向技术服务,有效服务区域电梯、灯饰、家具和服装产业升级,累计服务企业超1000家。2022年,学校大学科技园被评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校本部大学科技园累计收到申请入驻项目50个,组织项目评审会17场,完成评审答辩项目共77个,已完成入驻企业(团队)34家。累计孵化实体共吸纳就业人员500多名,在园企业年产值6000多万元,24个在园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近三年在孵企业累计获得投融资款259.8万元。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荣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四共三岗”构模式“破立合分”建体系等措施,聚焦高端产业,牵头开发2项国家专业教学标准、2个国家技术标准,对全国70余所院校的同类专业起到引领作用。学院以学会为纽带的新型光电产业学院,主持或参与建成6个市级以上的光学工艺技术创新平台。共同孵化包括中山市光大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在内的20多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上市公司,其中光大光学与学校携手十多年,从学校半间课室的小作坊到跨省集团化企业,营业额从几十万到3个亿。学院累计培养1600多名光电技术技能人才,90%留在大湾区就业,学生成为历届光学博览会抢手的“香饽饽”。光大光学公司董事长张大良发自肺腑地感言:“没有火炬职院,就没有光大光学的今天。”

  中山中专打造“专业群+龙头企业+终身教育培训基地”联合体平台,先后为富士康集团、阳江水务等企业和单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0余人次。联合深圳南合通航产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建立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培训基地,建成中山市特种作业技能培训与考试基地,开展航空服务、乡村工匠、特种作业与粤菜师傅等方面的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发挥专业骨干教师优势,为超过200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专利攻关等服务,并取得14项发明专利。

  火炬科学技术学校着力打造的科技创新团队——何享贤创新工作室于2021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先后培养了260名学生从事编程和设计方面的工作,参加“创新类”比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32项、市级奖136项。

  在产业变革、技术升级、疫情影响、消费欠旺的多重挑战下,发挥专业优势,深入车间,走上地头,通过运作产业学院、工作室等具体项目,运用当地特色乡土资源,协同推进所在区域(镇街)“教育扶贫”“乡村工匠”“农村电商”等重点工程,推进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标准化,帮助企业切实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做强品牌,为乡村振兴带信心、聚人气、整资源,探索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中山模式。

  新闻链接

  中山实施“六项工程”

  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围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以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和调整为主要路径,中山通过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六大工程”,包括通过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程、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工程、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职业教育扩容工程、匠师培养工程等,逐步构建起“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融合循环生态链。

  ●布局调整,推动职业学校特色化发展

  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接地方产业的高水平中职学校,中山市深度调整中职教育学校布局和专业布局,引导职业学校把区域和产业发展等需求作为办学“罗盘”,对中等职业学校现有专业实施分类管理。

  2019年印发的《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中山职业教育发展按下“快进键”。市教体局通过与有关镇街签订协议,将镇办中职学校移交至市教体局,实行市级统一管理,统一生均拨款,不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全市教育系统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10所调整到6所,分别为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中山市建斌职业技术学校、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推动中职学校围绕区域产业专门化建设、特色化发展。

  ●专业结构持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中山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需求,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中山职教发展驶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

  按照“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群”的总思路,根据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设置,规划并建设对应的专业群。加快高水平中职学校和“双精准”专业建设。

  中山现有5所中职学校申报了广东省首批高水平中职学校,占中职学校数的70%;教体系统6所中职学校100%参与了“双精准”示范建设专业的创建工作,共建成示范专业16个。紧紧围绕本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展专业群建设,每年建设3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资助200万元。

  ●职业教育提质扩容,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没有好的专业,就没有好的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中职教育发展的灵魂。为此,中山打出了一套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抓手的组合拳,通过“增设、改造、整合”的途径来建设专业群;按照“留强汰弱”的原则,整合、优化专业资源。

  根据中山市组团式发展的需要,市教体局界定了各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的产业领域,推进学校错位发展。

  同时,中山各中职学校对自身专业建设开始了一番大刀阔斧的“自我革命”,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学校自身优势,做好加减法,推进区域专业群建设。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程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主要任务之一。2016年10月,中山出台了全省第一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依据,同时多措并举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是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校区。二是牵手专业镇打造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打通人才上升通道

  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改善技能人才的供给结构,中山出台了《中山市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由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牵头,分别与中职学校组建了3个职业教育集团,以高职带中职、中高职互动互促为基本运行模式,实施“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

  近年来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逐年上升,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就读的比例约为70%,2022年有11人从中职升入本科院校。因为较早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中山2022年超额完成了广东省下达的春季高职扩招任务,完成率达107%,处在全省地级以上市前列。

  ●匠师培养工程,打造人才培养“摇篮”

  按照国家、省有关标准,加快打造高素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推行教育家治校,在中等职业学校形成见贤思齐、求贤若渴的良好氛围。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中山建立符合职业学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设置“岐江匠师”岗位。深入实施职业教育“三名”工程,发挥名教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企业实践体系,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