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

 
2023年05 15
癸卯年三月廿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3年05月15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加快形成中山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
  焦运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并要求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加快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味着我国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依靠自主研发取得创新成果和竞争优势,其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增强国家安全,防范和应对外部技术封锁方面,同时也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吸引和聚集人才,特别是高端科创人才,毫无疑问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高端科创人才通常是指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家,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这些类型的高层次人才不但可以推动区域内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可以带动和举荐其他科技人才,促进人才聚集效应产生。

  应当承认,在促使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方面,中山面临着科研院所数量少、传统产业层次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高端人才承载力不足等挑战。那么,中山应该如何破解难题,在激烈的大湾区竞争中构建自身独特的高端科创人才集聚路径?笔者认为,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切入思考。

  从对内方面来看,中山要围绕自身的重点产业和领域,找准人才集聚的方向,着力提升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具体而言,第一,今年初中山首次提出打造包括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等产业在内的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新“十大舰队”的提出,在厘清了过去中山产业定位不清晰问题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才集聚工作的发力方向。中山应紧紧围绕新“十大舰队”,制定更加精准和更具指导性的人才引进计划。比如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中山可以着眼发展智能电网、储能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重点引进具有新药研发能力的人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大语言模型等方向的人才等。

  第二,目前中山的中小微制造业企业大多处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起步阶段,中山应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包括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升级基金、补贴等,鼓励企业采用工业4.0等技术手段进行生产方式变革。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可以营造对高端人才更为吸引的工作环境。

  第三,针对科研院所数量少,人才自主培育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山应积极探索由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可采取拨款、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市外高校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中山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由政府牵头与企业、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提供实习机会,高校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协同和定制化;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对企业开展的人才培养项目和成果给予经费补助,或者由企业和高校或科研机构共同申请使用,开展联合人才培养等。

  从对外方面来看,中山应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互动交流,促进人才联通和科技资源共享,在创新要素流动中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第一,中山应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协同工作机制和人才工作联盟建设。中山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通过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共享人才政策信息,并在人才引进、培养、流动等方面开展合作,比如在税收、社保、住房等方面提供人才流动便利条件,推出联合的人才支持政策等。

  第二,中山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互信和合作,推动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人才和知识交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避免重复建设,共同创造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第三,大湾区各城市要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的差异优势,实现人才精准集聚,在自己的优势领域精准施策,以减少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

  总之,中山要构建系统科学的高端科创人才集聚路径,需要“内外发力,以内为主”。一方面,中山要抢抓深中通道和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通过在产业规划和升级、人才政策、产学研融合上下功夫,吸引高端人才流入和增强人才自主培育能力。另一方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员,中山要主动融入大湾区区域人才体系建设,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人才政策协同和科技资源共享,在人才引进和流动中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助力大湾区人才聚集发挥规模效应和群聚效应,最终实现人才共享和多方共赢。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校政治与法律教研部教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