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中山这个文明大家庭的一员,他们有着平等地、有尊严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朴素愿望。然而,每个人的残疾类型不同,障碍程度不一样,他们要实现这一愿望面临着不同的困难。近日,中山市在庆祝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中,评选出10名“最美残疾人”。记者走进部分最美残疾人的生活,感触他们向阳而生、自立自强,还不忘帮助他人的人生态度。
统筹/本报记者 徐钧钻
采写/本报记者 陈雪琴 付陈陈 袁婵 江慎诺
●郑玉仪 帮助听障人士走出家门“听”见世界
“我听不见世事纷杂,也不会口若悬河、巧言令色,但所幸我能看到山花烂漫,感受人间温暖,我想尽我所能,将爱与温暖传递给像我一样的人。”5月18日下午,东区街道康园中心,靠着一台手机、一支笔和一张白纸,记者与中山市聋人协会主席郑玉仪开启了一段无声的采访。
1岁时,郑玉仪被确诊患有难以治愈的神经性耳聋。生活在无声世界的郑玉仪,深知自己与普通人不同,但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她乐观积极,遇到问题迎难而上。2010年,19岁的郑玉仪以超过录取线40多分的总分考上了残疾人学校中的“清华”——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为中山首位聋人本科生。
谈到大学,郑玉仪表示:“我并非天资聪颖,只是反复不断练习,在学好文化课和专业基础上,还善于发现自己兴趣爱好,为更好地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虽然靠纸笔和微信交流,但与郑玉仪交流没有丝毫障碍。2014年,大学毕业后的郑玉仪在火炬区残联推荐下,成为火炬区社区康园中心一名社工助理。她说:“那个时候好多事情都不会做,全靠请教同事,他们教我如何筹备活动,如何更好服务残疾人,在同事和领导帮助鼓励下,我进步很大,很快便能独立开展各种活动。”
2018年,郑玉仪当选为中山市聋人协会主席,当选当天中山市残联领导告诉她,要全心全意为听障人士服务,帮助同伴更好地融入社会,她记忆犹新。
“全市有3000多听障人士,他们听不见说不出,大多数也不会用通用手语,我深知他们的无奈,我想尽可能多帮助他们。”郑玉仪回忆,有一次火炬区张家边派出所来了一位听障人士,他不会写字,一个劲地比划手语,警察花了两个小时仍然没有弄清楚情况,大家心里都很着急。郑玉仪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和同事一起来到现场,通过手语与其沟通,并翻译成文字给警察看,最终才解决了问题。
5月19日,她联合坦洲镇残联,一个下午跑了12户听障家庭。其中一户听障家庭,夫妻都是听力一级,大女儿是健全人士,今年8岁;二女儿是智力及肢体二级残疾,今年5岁。夫妻二人都想帮助二女儿报读残疾儿童的幼儿园,无奈离家太远了。“目前我们希望通过链接志愿者上门帮教,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到了适龄阶段,还要继续跟踪,帮助他们报读中山市的特校。”
郑玉仪说,自中山市聋人协会成立以来,他们已经走访了100多户困难听障家庭。残疾人相比一般的健全人信息闭塞,遇到困难求助意识弱。一有时间,郑玉仪就喜欢到各镇街跑,深入了解他们的心声,每次她都通过手语与他们进行沟通,形成书面文件向所在社区、残联求助,帮助他们解决近期的难题。
为了让听障朋友更好地融入社会,郑玉仪还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组织开展30多场公益活动,涵盖免费观影、摄影比赛、爱耳护耳知识、参观文化历史景点等内容,让听障人士走出家门、学习新知识,“听”见世界。
●萧瑞杰 手把手打开视障同伴的“数字之窗”
“只要手机、电脑出了问题,找阿杰准没错。”这是认识萧瑞杰的盲人朋友的一致感受。
萧瑞杰是一名先天性视力残疾人。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萧瑞杰就开始思考:“如何用更简单、更容易的方式,让盲人朋友从网络中获取信息。”
2010年,萧瑞杰通过请教有经验的朋友、在网络上下载资料,耗时1年自学盲人电脑及手机读屏软件的调试,并通过业余时间上门调试、电话协助等方式,帮助盲人朋友解决相关难题。
一位盲人朋友完全看不到字,萧瑞杰便手把手教他一步步操作。如今,这位盲人朋友已经能够通过微信与他人畅聊,还能轻松检索自己想要的网络资讯。
“看到他们因畅游网络世界而发出的真诚笑声,我感到开心与自豪。”萧瑞杰说,他习惯利用周末或晚上进行一对一教学,培养盲人朋友对信息无障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主动学。
迄今为止,萧瑞杰已经记不清自己帮助、教过多少盲人朋友解决信息障碍难题和使用读屏软件。“只要他们有需要,遇到手机、电脑操作困难,都可以随时联系我,我会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萧瑞杰说。
目前,萧瑞杰是中山市盲人协会委员,也是大涌镇残疾人联合会专职委员。平时,他们会收集残疾人的基本信息,并不定期进行更新。了解基本情况后,萧瑞杰或电话与对方沟通、或上门拜访,细致了解对方多元化的需求。除了在生活方面提供种种帮助外,萧瑞杰还关注残疾人的就业需求,给他们介绍合适的工作。
“去年,我成功介绍一名肢体残疾人进厂工作;上个月,我走访了3名精神疾病康复者,为他们提供了就业平台,帮助他们逐渐找回自尊。”说起这些,萧瑞杰很是兴奋。今年年初,萧瑞杰又广泛链接社会资源,拜访厂企老板,与对方协商提供一些公益性物料,给平时托管在康园中心的残疾人组装加工,推动大涌镇康园中心工疗项目顺利开展。
“我们主要从厂企拿一些简单的花束等需要拼装的产品给他们做,让他们以娱乐的方式参与到工作中,既能缓解他们烦躁的情绪,更好地达到康复的目的,也能获得一定收入。”萧瑞杰说,运输量不大的时候,他还会每天跑到厂里去领取物料,等残疾人组装好,又将产品送回工厂。目前已经有两家企业长期固定为该中心的十余名残疾人提供手工物料。
能够大方自信地开展一系列帮扶工作,萧瑞杰将其归结为“勇敢”。“人嘛,就是要敢于尝试。”萧瑞杰说,埋怨没有用,要鼓起勇气面对生活。
如今,已先后获得广东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男子1500米铜牌、考取“保健按摩师四级证书”等的萧瑞杰,希望不断挖掘适合残疾人的项目,在扶残、助残道路上不断前行。
●陈杰斐 “单手”炸油条做肠粉,年收入20多万元
凌晨3时的闹钟准时响起,家住三角镇上南街的陈杰斐简单洗漱过后,便像往常一样奔向自家的早餐店,磨豆浆、切猪肉、拌调料和摆放桌椅。与他同行的还有父母,三人默契配合,小店的后厨很快便香气四溢。
1个小时后,清晨的阳光照进店面,店内迎来了第一批客人。“他们都是附近的渔民,经常天不亮就要出海捕鱼,是我们店里的常客了。”陈杰斐一边介绍,一边熟练地单手做好了一份肠粉。端上桌后,又赶着制作下一份,直到接近中午,他才有空歇一歇。
陈杰斐出生于1992年年底,毕业于天津职业工程师范学院机自一体专业。2011年从事机械设计工作,负责设计图纸和加工,2016年年底因工伤事故致左上臂截肢,住院休养月余。“当时整个人是很受打击的,为了调节情绪,我决定换个环境工作。”陈杰斐说,考虑到家庭开销较大,他出院没多久就开始四处寻找出路,最终决定自己创业。2017年年初,陈杰斐在家人的支持下在三角镇结民市场旁开了一间早餐店,努力学习炸油条,两年后又开始尝试做肠粉。
作为纯手工活,无论是炸油条还是做肠粉,对于仅剩一条手臂的陈杰斐而言,都是充满挑战的。“别人做油条是用两只手,我只能想办法用一只手完成。”陈杰斐说,起初他也十分苦恼,直到有一天在拉面馆看到厨师的拉面手法,他由此受到了启发,通过不断练习,最终掌握了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做肠粉亦是如此。
经过6年的勤学苦练,陈杰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在他的用心经营下,早餐店还帮助6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年纯收入达20多万元。他身残志坚做肠粉、走出自主创业致富路的励志故事很快在三角镇传为佳话,2020、202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三角镇残疾人先进个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依然能够快速地适应新生活并走出一条新路子,陈杰斐认为除了家人的陪伴与鼓励外,也与自己的某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特别喜欢民乐,从高中时期就开始学二胡了,学这个没有别的窍门,就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反复练习、摸索。”陈杰斐说,这七八年的学习经历,对磨炼个人意志起到了重要作用,每当他遇到新挑战时,他总会以此来激励自己,“只要找到了方法,并持之以恒地钻研,就一定能做好”。
虽然现在与二胡无缘了,但陈杰斐又找到了新的爱好——古筝。凭借一定的机械专业知识,他设计了一些巧妙的机关,以脚进行操作,可以替代一些左手的简单动作。闲暇时,陈杰斐还喜欢动手创作工艺品,比如制作木凳子,他十分享受亲手将一块块原木除湿、打磨、碳化、打蜡、精磨,制作成精美成品的过程。他的急性子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慢慢“治愈”。
谈到未来,陈杰斐充满期待:“希望将来能够在事业稳定的基础上,和朋友开一间琴行,从事民乐教学工作。”
●黎志伟 努力学习提升自我,用心用情用智帮助残疾人
“我虽长得矮,但始终相信自己和健全人一样,能够掌握命运,为他人打开生命的‘另一扇窗’……”近日,记者在坦洲镇新合村党群服务中心见到了黎志伟,他放下手中的活,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故事娓娓道来。
41岁的黎志伟出生于坦洲镇裕洲村的一个普通家庭。3岁时,他不幸被确诊为先天性骨病。因身材矮小,他从小便被同学孤立和嘲笑。尽管如此,他也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一路苦学到高中。
2008年高中毕业后,怀揣着对生活的梦想,他开始在社会打拼。但由于身体残疾,他的谋生之路异常艰辛。进厂多次被拒后他只能选择自主创业,买了一辆三轮车做载客生意。生意失败后他又转做摆摊卖菜。在此期间,他迎来了人生新阶段,娶妻生子。年复一年的劳动导致他的身体出现了各种疾病,于是他只能选择在家照顾家庭,妻子则在外赚钱。
黎志伟坦言:“那段时间是最黑暗的,我特别苦恼,夜里时常在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看着被生活压迫的妻子,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苦。”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命运的转机来了。黎志伟告诉记者,2017年坦洲镇公共服务办招聘残疾人专职委员,会计算机的他成功应聘到该镇新合村党群务中心工作。起初由于没有相关经验,他工作有些吃力,常常不能真正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为了快速适应工作,他便利用下班时间反复阅读残疾人有关的政策文件,并通过走访了解村里100多位残疾对象的家庭情况和需求。他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将心比心,分门别类,给予残疾人最需要、最及时的帮助。
在服务残疾人的过程中,让黎志伟印象最深刻的是谭先生一家人。
谭先生家除了大女儿是健全人,其余3人均为残疾。谭先生为视力残疾,妻子为精神残疾,小女儿则为智力残疾。2019年3月的一天,谭先生因隔壁邻居家的狗咬死了他家的鸡,而与对方发生了激烈争吵。当时,黎志伟正好来走访,于是主动帮忙调解了矛盾。“记得事情解决后,我看到谭先生也并没有很开心,眼泪都流出来了,一个劲地说,家里残疾人这么多,生活没有希望。”同为残障人士的他明白谭先生是因身体的残疾叠加的压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针对这种情况,黎志伟一边帮谭先生小女儿申请事实无人护养儿童保障,一边做其思想工作,为他讲述残疾人相关的帮扶政策及身边励志的残疾人故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谭先生心态逐渐好转,脸上的笑容也变得多了。黎志伟告诉记者,如今在政府及亲朋好友的帮扶下,谭先生靠海边拉地笼赚得一份收入,一家人日子过得也算不错。
6年来,黎志伟服务的残疾人不计其数,看到服务对象在自己的帮助下生活得到改善,他越来越有干劲。为了更好地服务本村的残疾人,他还通过自学不断地提升学历,从高中升成了本科。对于未来,黎志伟坚定地表示,今后他会继续努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本村服务对象办实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