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焦点 新闻列表
~~~——

 
2023年06 03
癸卯年四月十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3年06月03日 焦点 扩展 收缩 默认

“第三只眼看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全媒体大赛颁奖典礼在中山举行
共襄盛会 绽放大湾区芳华
昨日,“第三只眼看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全媒体大赛颁奖典礼在中山举行。
委内瑞拉视频创作者Rafael Saavedra分享视频创作心得。
周艳
孙明
李智
  6月2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山市人民政府支持,中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山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外传播中心、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承办的“第三只眼看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全媒体大赛颁奖典礼系列活动在广东中山举行。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广东省委宣传部对外宣传与新闻发布处处长杨芳,纪录片导演、制作人周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澳门摄影学会会员大会主席郭敬文,有线宽频通讯有限公司内地及体育事务总监时刻以及大赛合作伙伴、获奖团队、相关省(区、市)代表200余人参加活动。

  统筹/本报记者 谭桂华

  文/本报记者 江慎诺 黄靖怡 谭桂华 实习生 杨泳琪 林健怡

  图/本报记者 余兆宇 黄艺杰

  大赛作品

  融通中外

  呈现大湾区气韵

  在颁奖典礼上,高岸明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第三只眼看中国”是中国外文局“外国人讲中国故事”品牌建设的范例,过去五年来,致力于围绕多语种新媒体产品的创作与国际传播,搭建国内外、行业内外专家学者、专业机构、自媒体团队沟通交流、协同合作的平台。未来,中国外文局愿与国内外合作伙伴一起,挖掘创作出更丰富多彩的大湾区故事,开拓创新出更富国际传播实效的人文交流活动内容,共同谱写大湾区文化的精彩画卷,谱写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多彩篇章。

  杨芳表示,用影像记录时代跳动的脉搏,用创作展示平凡生活的温度,是一件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由中国外文局牵头举办的“第三只眼看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全媒体大赛搭建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平台,让大家能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走进大湾区、感知大湾区、体味大湾区、分享大湾区。到中国来、到广东来、到大湾区来,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对中外创作者最诚挚的邀请。

  评审组专家代表李智表示,此次大赛的作品花团锦簇、见微知著、融通中外。大湾区是整个世界版图中一个特殊的区块,是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了大湾区故事,就是讲好了中国故事。此次大赛作品的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博主们,各自发挥出充分的力量完成创作,形成了一次次“双向奔赴”,这些作品充满奇思妙想、充满智慧,呈现出来的精气神正是整座城市的气韵,也是大湾区的气韵。

  大赛组委会代表、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常务副总王新玲介绍说,“第三只眼看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全媒体大赛是“第三只眼看中国”推动垂直领域、精准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大赛汇聚国内外、行业内外优质资源,与中外创作者团队们一起以融媒体手段共同讲述国际视野下的大湾区故事。本届大赛共征集作品28217部,覆盖全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传媒、影视、互联网、国际传播等领域20余位中外籍专业评委进行三轮评审,最终评选出81部获奖作品。

  多名专家为中山借势“出海”支招

  面向国内受众和海外受众的故事究竟有什么不同?什么作品才是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山应如何多形态、多维度呈现更多可信可爱可敬的海外传播故事?本地媒体又应如何利用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讲好“中山故事”?活动现场,本报记者特邀部分与会专家,畅谈对中山的印象,并为中山对外传播借势“出海”提出建议。

  ●纪录片导演、制作人周艳:

  瞄准类型化、品牌化靶向发力

  “本届大赛中,中山贡献了很大部分参选作品,并且作品覆盖历史文化、传统美食、现代生活、乡村风情、科技创新等多个类别。它的丰富多彩十分令人欣喜。”纪录片导演、制作人周艳说,接下来,中山应该持续采用全媒体形式朝着类型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周艳建议,在类型化方向发展方面,视频创作可以从创意类视频和故事化视频两个角度来考量,将现有素材资源整合利用起来进行创新传播。在品牌化发展方面,中山要打造几个具有地方特色的IP属性短视频,可以利用主播、创意性画风、风格性影像等来实现,让人记得住、忘不掉。“短视频在品牌传播方面更有优势,因为它碎片化、短平快。这也延伸出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点,那就是创意,这个方向也要着重发力。”周艳说。

  在周艳看来,中山本地媒体是推动中山对外传播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周艳说,现在很多短视频还停留在概念化和表面化的传播层面,时间长了,同质化趋向就尤为明显。“本地媒体会更加了解中山的文化细节,接下来就要以细节和故事取胜,这两者的挖掘当属本地媒体更有优势。”周艳说,本地媒体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情感。本地媒体人对于本地内容的情感和外地人看来是不一样的,本地媒体会把很多情感依托在一个故事或是一个细节上,这样一个承载故事性、情感性的影像构成,更容易成功。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

  加强对外传播顶层设计

  “有态度、有观点非常重要,执行力也同样重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领域话题的配合,这样才能将中山故事系统性讲好。”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说,短视频是广大受众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做视频传播时,应该区分不同的视频类型,在话题设计上也要围绕不同内容去寻找不同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挖掘人物,打造经典话题,“像推广粤剧这类岭南特色的传统文化时,就可以在其中做一些相关的设计,从而起到推广作用。”

  同时,孙明认为,讲好中山故事、展示中国形象,需要品牌、传播、渠道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战略性顶层设计。“做国际传播需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中山故事的讲述中,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引入专家学者做一些规划设计。”孙明表示,除了本地相关媒体机构最了解有关内容,民间群体也非常值得关注,“讲故事不能局限于我们已有的或是已知的内容,要在特色化、民族化方面多做一些挖掘,这样对于故事的整体架构吸引力会更大一些。”中山人才辈出。对于中山如何讲好历史名人故事,孙明也提出了建议。“我们需要对海外受众有非常精准的了解,需要对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文化、元素等做一些细致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分层分类、分国分域做好类别传播。”孙明说。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智:

  “他塑”和“自塑”并重发力

  “国际传播要以受众为导向,以提升传播效能为指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智说,讲好中山故事、中国故事需要从“他塑”和“自塑”两个方面并重发力。现在有很多外国人讲在中国的生活经历,这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陌生化的视野,这种“他塑”可以让更多人透过不同视角来了解中国。同时中国人也在寻找不同的特色亮点来讲述中国故事。通过这些视角和平台展示的过程中,他塑和自塑就形成了很好的结合。

  在本届大赛上,李智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有视频讲述一对父子研究传统建筑,在其中,我看到了当地特色文化,也看到了代际之间的传承,我觉得这是一种可以推广和扩大宣传的方式。”李智说,这类视频既具有灵动的个人故事,也具有文化形象的传递、文化元素的传播,“中山本地媒体应该多多挖掘整理和呈现这样的故事,相信这能对中山对外传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更有利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人了解中山。”

  谈及对中山的印象时,李智说,他虽然是半夜才到中山,但他第二天一早骑车在会场附近转了一圈,他看见了热气腾腾的早点摊、悠然步行上学的孩童,以及郁郁葱葱生长的植被,“这个城市既现代又不失烟火气,充满了活力,我觉得整个城市都充满希望。”

  中山日报社喜获7个奖项

  6月2日晚,“第三只眼看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全媒体大赛获奖结果揭晓。在“最美中山故事作品”单元中,中山日报社制作报送的1个短视频获一等奖,3个短视频获三等奖,2个短视频获优秀作品奖。此外,中山日报社还获得了“第三只眼看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全媒体大赛“优秀组织奖”。

  和“老外”一起讲中山故事

  中山日报社、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编导谢琼,在过去三年里参与制作了多部“老外”视角作品,部分作品在此次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每一个‘老外’就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我们作品里的嘉宾,除了有音乐人,还有热爱中国文化的外教,有自由撰稿人。”谢琼说,团队邀请的多位“老外”认为自己不仅作为嘉宾出现,更多的是希望向受众传达自身感受。

  在《老外村游记》专题系列中,旅居中山的巴西籍音乐人雷卡多和中山翠亨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一起演出。“雷卡多是一个很严谨的音乐人,他希望把很多音乐作品呈现得完整极致。在录音棚、在拍摄现场,他对孩子们进行了很多音乐上的指导,不停地抠细节,所以整个片子才会呈现出更好的效果。”谢琼团队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细节。《在中国过大年》系列短视频中,在中国式老建筑里,一群“老外”穿上唐装、吃着盆菜,体验中国春节。“我们会尽量把中国元素、本土元素放置到整个拍摄过程中,也会做一些中西结合,比如一些‘老外’用网络流行的英文语句写春联。”谢琼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节目更新颖多元。

  挖呀挖,挖遍了在中山创业的港澳青年

  不同于谢琼团队以“老外”主持人的方式,中山日报社、中山+“你好青年”工作室编导李玮玮所在的团队更多是讲人物故事,挖掘港澳青年在中山的生活和工作。

  在李玮玮团队的《why中山》专题系列中,不仅可以看到“高大上”创业的港澳青年,也有不少低成本创业的港澳青年身影,还有不创业来中山成为“打工人”的。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包括餐饮、体育娱乐、生物医药、科研开发等。“不少港澳青年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看事物比较多元。有位青年说,他以前觉得跟世界接轨要去国外,但现在觉得跟世界接轨要回来大湾区,内地发展不逊于国外,要回来‘抢先一步’。”李玮玮说,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捕捉更多融合点,是她接下来会关注、想挖掘的方向。

  评 论

  把“中山故事”讲给世界听

  6月2日,“第三只眼看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全媒体大赛在中山举办。对中山人来说,这是一项既专业又亲切的赛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山故事”“大湾区故事”,通过“第三只眼”被摄取到国际视域,形成了广泛深远的传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讲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故事,传播好粤港澳深度融合的声音,既是大湾区建设走深走实的切实需要,也是新时期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山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当前也正在抢抓“双区”和三大平台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特别是2024年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中山将迸发出更为澎湃的活力、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在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浪潮中,向世界讲述更多“中山故事”。

  好的故事需要根植于好的土壤。中山深厚的历史文脉、澎湃的发展活力,不仅为“中山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中山持续推进干部队伍转作风攻坚战,坚定不移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和水污染治理两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璀璨夺目的人文领域,桂山岐水曾经孕育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等大批闪耀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的乡贤俊彦,如今中山正着力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不断打造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和文化引领型城市;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新篇章,中山大力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主动大胆试、大胆闯,用改革思维和办法突围破局。

  好的故事还需要好的讲述逻辑。最当下的就是最聚焦的,最本土的就是最世界的。无论自述,还是他叙,让故事保持本土性,让讲述保持时代性,世界会听到我们的声音。

  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国际传播也需审时度势,瞄准内容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实施靶向发力。一方面,时代在变,人们的关注点和审美力在变,国际传播作品的选题定位、叙事风格和传播技术当然也要随之变化。毕竟,只有流动的河流才可能汇入大海,也只有流动的故事才能跨越山海抵达人心。另一方面,相比国家民族间的宏大叙事,地方故事的优势在于更接地气,有更鲜明、更浓郁的本地文化特质,当然也更容易被看见、被记住。我们要精准把握这些优势,用开放自信的姿态和融通中外的语言,把中国故事、中山故事讲给世界听。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