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卢兴江
探访:村里处处是景致
从阜沙镇政府向南前行大约两公里便到了阜沙村。阜沙村组建于1952年,由当时的阜南村、抱沙村合并而成。阜沙村的街面虽不宽敞但整洁有序。最具特色的是已有百年历史的阜墟老街,街上的南阳建筑虽然“老掉了牙”,但建筑里的老行当不少,比如打铁铺、理发店、木匠店等,阜沙正在通过文旅融合的形式,将老街唤醒,已有咖啡店、茶饮店、香山书房进驻老街。
阜墟老街的旁边就是横迳涌,河涌两岸榕树葱葱、稻禾青青,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岭南水乡景象。据了解,河涌经过近两年的有效截污,已经实现了不黑不臭,连续两年,阜沙非遗项目——单人农艇赛就在这条河涌里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到场观看。
沿一条横穿阜沙村的绿道前行没多久,一片广阔的稻田出现在眼前,田中不仅架设有水车、凉亭和廊道,还有一大片荷花池。稻田有120亩,原本为阜沙村12队和13队村民所有。2021年,在阜沙镇政府的指导下,阜沙村从村民手中返租回零星的地块,清除了田中的锌铁棚、杂物以及大批垃圾,最终打造成百亩稻田“风景区”。“政府希望这块地种上水稻,发展绿色观光农业,美化环境、吸引投资,没想到成功了。”稻田的承包人何建开说。
选择:画布中的产业园
在阜沙镇经济发展和科技统计局副局长梁嘉亮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智城汇谷产业园。智城汇谷产业园位于阜沙镇阜沙村盛财街,旁边就是百亩稻田“风景区”和农耕文化网红“打卡点”。梁嘉亮说,智城汇谷产业园的投资方来自深圳,之所以选择在阜沙镇建园,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了不少分。
晨练回来的许培龙把我们带到了一栋高标准厂房的楼顶,站在高处,目之所及,皆为美景。航拍的角度俯瞰,整个园区仿佛建在一张多彩的画布之中。“我们的产业园总面积为132亩,计划投资超过6亿元,目标是建设20栋高标准厂房,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产业定位是绿色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全部厂房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将超过20亿元。”许培龙说。
实际上,智城汇谷产业园入驻阜沙村之前,阜沙村在市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实施“美丽乡村”计划,通过对人居环境的大幅提升,一举成为全市美丽宜居示范村。
创新:试水“村企合作”
智城汇谷产业园是阜沙镇引进的重大“工改”项目,原状为5栋单层锌铁棚厂房,里面驻有橡胶塑料分拣、五金加工等多家小散乱污企业,升级改造前,不仅环境脏乱差,还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和建筑安全隐患,所有企业的年产值约为4800万元,年税收仅约160万元。智城汇谷产业园采取的是“村企合作”升级改造新模式,计划建设20栋高标准厂房,其中5栋由投资企业和阜沙村合作开发,引进新能源线材和散热器制造企业,年产值超过2亿元,年税收预计可达1300万元,村集体收入预计增长100多万元。
2021年底,阜沙村乘着中山“工改”政策的东风,启动了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阜沙村党委与镇“工改”专班党支部团结协作,让“工改”项目有序推进。阜沙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曾组成攻坚队,凭借“多解释一次‘工改’意义,多争取一位村民支持”的坚韧意志,串街走巷、风雨无阻,让村民全面了解“工改”带来的实惠好处,消除了村民的疑虑。最终,阜沙村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补偿方案获超90%村民户代表签名同意,项目改造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议,最终高票通过。
共赢:“工改”一举多得
“工改”好不好,成效说了算,大家说了算。
梁言标是阜沙村的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村里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工改’,村里的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集体收益得到大幅提高,火灾安全隐患得以排除,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谓一举多得。”梁言标说,他觉得睡觉都更有安全感了。
周和青是广东弘山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去年底把企业从深圳搬来阜沙镇,入驻智城汇谷产业园。“我们企业主要生产新能源线材,搬来阜沙后,添置了自动化新设备,现在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都得到大幅下降,而产能和效率均提高了一倍,感觉挺好的。”周和青说。
阜沙村村民卢荣峰接受采访时说,“工改”和治水之后,阜沙村的人居环境确实有了明显的变化,村民一出家门就可以欣赏到美景,可以走路到工厂上班,可以到河涌边的绿道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