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编辑记者代表近200人汇聚内蒙古兴安盟,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暨全国地市媒体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进大会,探讨如何加快推进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分享地方党媒融合发展成功经验。本次活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中共兴安盟委宣传部主办,兴安日报社承办。
大会结束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围绕着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本土传统文化和特色文旅产业发展等主题,众多媒体“大咖”组成的采访团在兴安盟当地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一路看、一路听、一路交流,同时综合运用各地融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讲述兴安盟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进步,见证党的民族政策的巨大优越性。
●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
“乌兰浩特”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这里有着“草原延安”之称。作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的诞生地,乌兰浩特市红色革命历史遗迹众多并保存完好,共有11处红色景区景点,其中以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为核心,并称“一馆三址”,全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年接待参观游客达150万人次。
在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东侧,坐落着一栋二层青砖礼堂。礼堂前的牌楼上,“五一会址”4个大字熠熠生辉,向世人展示着这里的红色辉煌。1947年4月23日至30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座小礼堂隆重举行。5月1日,大会宣告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史称“五一大会”。
“这里是我们内蒙古最神圣的地方——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众人步入了那段厚重的红色历史。大厅内,一段76年前的黑白纪录片让人身临其境。一个个真实的镜头、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展示着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来自内蒙古各个盟市的农牧民代表、妇女代表等参会人员赶着马车、骑着骆驼,背着帐篷和干粮,行程几百公里来到这里参加“五一大会”。
“边疆固若金汤,祖国繁荣富强!”“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美好新中国。”“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课堂!”“蒙汉一家亲,大美兴安盟。”参观五一会址后,媒体记者们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感受。
走进全国唯一一座全程反映和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民族解放和民族区域自治历史进程的纪念性展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各位媒体“大咖”跟随讲解员一起了解内蒙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民族觉醒与抗争到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胜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和国家对内蒙古的亲切关怀,纪念馆全景式展现内蒙古民族解放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
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意为“热的圣水”。阿尔山口岸位于中蒙边境 1382—1383号界标之间,与阿尔山口岸对应的是蒙古国东方省的松贝尔口岸,是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5个国际口岸之一。2014年1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祖国边疆的内蒙古阿尔山,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迎风踏雪慰问在边防线上巡逻执勤的官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采访团来到了阿尔山口岸。
面对庄严的国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宣誓声响起:“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采访团员们精神抖擞、举起右拳,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作出了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坚定承诺!随后,采访团成员高声合唱歌曲《歌唱祖国》,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表达了新闻工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白色稻米:推动乡村振兴更好发展
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地处洮儿河、归流河、阿木古郎河三条河流汇集地,因而得名。这里是国家AAA级绿色水稻种植基地。
虽然是盛夏,但是三合村边,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在此时南方已经进入了水稻收割季节,但是三合村万亩稻田却仍然秧苗碧绿;微风轻拂,稻田荡起层层涟漪,穿行其中,绿意触手可及。在这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置身“稻海”,团员们赏景、拍照,尽情地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如痴如醉。“天蓝、地绿、水清、土净,怪不得兴安盟大米如此好吃!”大家纷纷发出感慨。现场讲解员介绍,水稻是三合村的基础种植产业。当年,朝鲜族村民把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民族村民,慢慢地,其他民族村民也熟练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这才有了各民族共同耕耘收获的美好景象。目前,三合村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万亩。
8岁的朝鲜族小女孩张欣悦跟着大人们一起来到现场,略带羞涩地向大家推荐着村里种植的稻米做的各种美食,在阳光下,小脸晒得通红。在这里,大米的价值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大米破碎后被制成了朝鲜族打糕、米肠等特色美食。清香绵软、嚼之筋道的朝鲜族打糕,口感细腻、香而不腻的朝鲜族米肠等美食,俘获了媒体“大咖”的味蕾。“用兴安盟大米做的拌饭特别好吃,米香扑鼻,还有嚼劲。”南充日报社南充晚报总编辑丁梦妮说。“兴安盟大米太好吃了,我打算带些回去给家人品尝一下。”邵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马娟说。
“印象中内蒙古只有无垠的草原,没想到在兴安盟还有无垠的稻海,这真是一块宝地啊。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三合村做足了水稻产业文章,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富民兴村的好产业。而且今天品尝了兴安盟大米后,感觉特别劲道好吃,希望兴安盟大米的名气越叫越响亮!”初次来到兴安盟的海口日报总经理李传华说。
当媒体“大咖”走进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稻米加工车间,一袋袋、一盒盒大米陆续“走下”流水线,发往全国各地。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围绕稻米产业,探索“基地+农户+带头人+市场”的带动模式,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今年,公司与周边农户签订订单15000多亩,带动当地1000余户农民增收,预计为3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
近些年来,兴安盟扩大大米产业规模,将稻田基地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托绿色资源优势,切实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努力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成功打造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扎赉特旗好力保乡、科尔沁右翼中旗哈日道卜嘎查等多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生产标准、产出高效、景观优美的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示范基地。近年来还将农旅结合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模式,打造了一批以稻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融合项目。扎赉特旗稻梦空间、乌兰浩特市百里稻海和科尔沁右翼前旗巴达仁贵、科尔沁右翼中旗双金稻田观光等文旅项目,年接待游客可达50万人次以上,已成为盟内重要的休闲旅游景点。
2019年,“兴安盟大米”原料基地被授予“中国优质示范基地”称号,“兴安盟大米”作为内蒙古唯一入选的地理标志得以向全国推广。 通过高端策划和宣传,让兴安盟大米“东北上游 净产好米”和“好吃闻得见”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使其成为兴安盟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绿色生态:成为当地人的“幸福靠山”
沿着G302国道一路向北,驶入阿尔山市境内。车窗外,山峦逶迤、林海连绵,漫山遍野的桦树、松树笔直挺拔,给第一次来到兴安盟的四川省乐山日报社总编辑王大强留下了深刻印象。“绿色是阿尔山的生态底色,这里有满目皆绿的风景和健康绿色的农特产品,绿水青山也是阿尔山最大的财富,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阿尔山最大的优势,给各族群众带来了许多‘绿色福利’。”
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累计实施天保工程725万亩、人工造林106万亩、植树造林22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0万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生态产品总价值量达1229.33亿元。近几年,阿尔山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
“我是从祖国的南端来到了祖国的北端,从海蓝蓝来到了草青青、林绿绿,所以有很多感触。这里广袤的森林、蓝天白云和草原,与我们那里的阳光沙滩、海浪相比,更加别具一格。”采访过程中,广东省湛江日报社副社长林春荣说。
此外,各族群众守护的“绿水青山”,也已成为他们的“幸福靠山”。过去的10年里,阿尔山市全年接待游客量实现了从200万到峰值500余万人次的突破;旅游收入创造了由千万到30余亿元的发展奇迹;旅游从业人数达到了从原来的近1万人增加到1.4万人的长足进步,旅游产业推动了阿尔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各族人民群众在旅游业发展中增收致富、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
●多彩兴安盟:民族团结一家亲
在乌兰毛都苏木玛拉沁乐园演艺厅内,采访团一行观看了由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基层干部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创作的团结大爱红色情景剧——《乌兰河畔的红树林》。故事讲述了一个成长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南方少年席海涛是如何融入草原、热爱草原,最后扎根在草原的故事。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内蒙古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政府收养的3000余名孤儿分批次接到草原,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余名嗷嗷待哺的小生命。“剧中最后一句‘我的儿子回来了!’不仅展现出草原人民最质朴的善意和博大的胸怀,也把汉族孤儿对草原母亲的依赖、爱戴、感激与报恩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各民族守望相助、紧密团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渡不过去的难关。”河南省新乡日报社新闻管理部主任祖绍光说。
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杭盖草原深处,一支骑兵队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这是科右前旗民兵骑兵连、守望草原巡防队刚从边境线上巡逻归来。这群不穿军装却甘守边防、不是战士却一心守边的护边员队伍,被誉为“流动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苏道牧场内,骑兵连队员吴苏道、白萨仁夫妇早就做好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媒体朋友的准备,多年来,这对自愿为祖国巡边护边的蒙古族夫妇一直保持着对远方来客最浓烈的热情。
“巡防时牧民们需要啥我们就给带啥,牧民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我们是牧民的后代、草原的孩子、党的子女。如今,越来越多的牧民主动成为守边、护边的一员,为祖国守边、护边是我们的义务和荣誉!”吴苏道夫妇真诚的话语让采访团十分动容。
近年来,兴安盟在连续两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的基础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工作作为抓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的重要载体,兴安盟上下一心提出并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的决心和实际行动让采访团啧啧称赞。
三天来,采访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谈,对兴安盟的了解越来越深入。采访结束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马福民表示,参加此次主题采访活动后,他深受感动,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回去后,将综合运用当地的融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讲好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岭上兴安的故事。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浙江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范卫东感慨地说:“在这里,各族村民守望相助、互相学习、互相包容,处处呈现着一派祥和、富裕、文明的景象,让我感到这不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只有边疆固若金汤,才有我们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