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 新闻列表
~~~——
~~~——
~~~————第33届香港书展落下帷幕
~~~——
~~~——

 
2023年07 27
癸卯年六月初十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8版 2023年07月27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小提琴家刘霄在中山举行“永远的梁祝”独奏音乐会并分享音乐体会
何谓“好听”?关乎于情而非琴
日前,“永远的梁祝”——刘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在中山举行。图为演奏中的刘霄(左前)。市文化艺术中心供图
刘霄(右)与中国小提琴教育泰斗林耀基合影。市文化艺术中心供图
  年仅17岁便赢得第一届MIDO国际小提琴比赛冠军、首届CCTV小提琴大赛成年组金奖获得者、中国小提琴教育泰斗林耀基的高足、国际小提琴大师Midori宓多里的弟子、世界知名的Heifetz海飞兹工作室成员,他的演奏甚至被世界级音乐家祖克曼评价为“帕格尼尼先生”……小提琴家刘霄有着足够亮眼的履历。他的专业耳朵是如何定义“动听”的呢?

  近日,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永远的梁祝”——刘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他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音乐体会。

  名师出高徒

  能在适当的阶段,遇到合适的老师,这对一个人来说,是相当幸运的事。

  刘霄的第一位老师是他的父亲,歌舞剧院的小提琴演奏家、当地有名的小提琴老师。“他非常严格。”这使刘霄从小打下坚实的“基本功”,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在音乐。当学琴之路由业余转向专业,他又幸运地遇到了中国小提琴教育泰斗林耀基。“他是一个先驱。”通过林耀基,刘霄得以接触到国际舞台的前沿信息。

  留校任教一段时间后,刘霄出国留学,不久后拜于国际小提琴大师Midori宓多里门下,对方兼容并蓄的风格进一步开阔了他的视野。“她教会我如何去思考问题。”刘霄说,到了一定程度,演奏家比拼的已不再是技巧的娴熟,而是每个人的选择,即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去诠释音乐。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

  Midori宓多里本人是亚裔,虽在西方古典音乐领域浸淫多年,但始终保有东方人的思维习惯,这让她得以能用一种“他者的眼光”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她给予我很多过来人的经验,分析问题时也特别深入细致。”

  年仅24岁时,刘霄便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小提琴教师。从为学生制订标准,到同为音乐分享者,他也将自己从恩师身上学到的理念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我们是音乐的制造者,而非动听音乐的享受者。”专业的耳朵更需要有辨别的能力,理解音乐的标准。

  好听的标准

  何为“好听”?

  刘霄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比如,西洋音乐本身强调穿透力,这意味着它必然有刺耳的一面。它就像辛辣的味道。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或喜欢这种辛辣。像中国的琵琶,它从材质选择上就在刻意追求压低音量、体现弹拨优雅。因为它最初是伴奏乐器,过于响亮,犹如平地惊雷,那不是聆听者想要的效果。而经常在室外演奏的唢呐却是另一种极端,倘若不够尖锐,周围的观众就可能听不见它。因此,好声音的标准,要从听众的需求出发,与演奏的环境也有很大关联。

  那么,在演奏中,一把名琴是否“有所加持”?刘霄本人也曾使用过由制琴大师G.B.瓜达尼尼于1740年制作的千万名琴,以及首位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赛金奖得主、著名美国小提琴家奥利维拉使用过的Gagliano加利亚诺名琴。

  但相较于一般演出宣传对名琴价值的强调,他本人倒是对此没有特别在意。他认为,听众最终还是受演奏水准和内容影响。“就好比一个嗓音特别洪亮,但满口空话,一个嗓音略显黯淡,但讲的都是真话,你认为哪个人的发言更值得欣赏?” 他说,“只要琴是健康的,能够保证演奏正常完成,选择使用哪一把,很多时候是演奏者自己的感觉。希望大家更多关注在情,而非琴。”

  现场的意义

  尽管我们对小提琴已不再陌生,但在其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能为普罗大众所熟知的曲目依旧只是一小部分。作为演奏家,刘霄感觉有义务为大家介绍更多。他首演了许多中国现代原创作品,如杜鸣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叶小纲的小提琴协奏曲《最后的乐园》芭蕾舞合作版等。

  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的“永远的梁祝”——刘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是刘霄近年来经常演绎的曲目,其中有一半是中国原创经典作品。 如《苗岭的早晨》《梁山伯与祝英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丰收渔歌》等。

  在刘霄眼中,这几首作品既融合西方音乐立体丰满的和声音效,又发挥了小提琴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技巧,在内容上也立足中国文化,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精气神。

  “我感觉中国音乐有点像标题音乐,常见有故事性的表达,或者说其音乐灵感本身来源自某则故事。”刘霄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典型例子,在旋律中,你可以明显感受到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同时具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化中,文学对音乐的强大影响力。

  而西方古典音乐最初是为上层建筑服务而诞生的,体现了人们对信仰的表达,它不完全是叙事性的,如巴赫的对位,具有许多形式化和象征性。刘霄认为“从某种角度看,这种手法特别像中国的古诗,比如绝句律诗,使用典故等”。

  这种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值得玩味。“我第一次去法国时,遇见当地人把米饭当作一个菜来呈现,而不是像我们这样当作主食。”这让刘霄很是触动。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的解读,孰对孰错,并不重要。原来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要想真正理解某种文化,必须深入对方的生活,要想欣赏真正的音乐,也需要莅临现场去聆听。

  “只是,大多数人接触西方古典音乐仍是从录音开始,很多人第一次听现场音乐会,往往感觉失望,或者抱怨声量太小。这是因为CD里的表现太完美了。”刘霄说,现场演出犹如在拍照时关闭“滤镜”,纵然不完美,但真实难能可贵。此外,现场演奏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何尝不是值得我们去细品的地方?本报记者 廖薇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