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深度 新闻列表
~~~——潮州市湘桥区利用文化资源更新古城、激活经济、带动乡村,其将历史“软文化”打造为发展“硬实力”的经验颇可借鉴

 
2023年08 09
癸卯年六月廿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3年08月09日 深度 扩展 收缩 默认

走“诗意湘桥”探中山文旅资源转化路径
潮州市湘桥区利用文化资源更新古城、激活经济、带动乡村,其将历史“软文化”打造为发展“硬实力”的经验颇可借鉴
▲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桥梁广济桥。
▲潮州嵌瓷作品关公战黄忠。
▲广济门城楼雄伟壮观。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走出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山样板’”的工作部署,中山日报社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联合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市委农办、市社科联、中山市慧农乡村振兴研究院启动“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全国行”系列报道。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山日报全媒体骨干记者分赴粤东、粤西、福建、浙江、江苏、重庆、成都等地,以蹲点、深调研的方式进行采访,用镜头和文字全方位展现当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亮点和做法,找准问题、提实对策,为中山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性的借鉴和参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深调研全国行的首站,采访团来到粤东地区,通过实地采访和思忖研磨,深度呈现粤东地区在文旅资源转化、优势产业发展以及电商数字化等方面的不懈探索和成功经验。

  山水宋城,诗意湘桥。即使在暑热之时抵达,湘桥依然游人如织,昼夜不歇,时时处处涵养着高质量发展的生机。

  潮州市湘桥区是潮州千年古城所在地,更是潮州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核心保存地。在这里,山水洲城桥,一应俱全。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桥梁广济桥、千年古桥太平桥、国内罕见宋代府第许驸马府、木雕艺术殿堂己略黄公祠、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牌坊街、“一楼见千年”的镇海楼……一砖一瓦都是文化,山山水水皆有故事。

  如何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湘桥近年来的重要课题。综合实践来看,湘桥充分利用文化与旅游双向奔赴关系,实现了用文化更新古城、用文化再生文化、用文化激活经济、用文化带动乡村的多重功能,毫无疑问,在这个复杂交织的“关系网”中,文化是纲领,提纲挈领,一气贯注,真正将“软文化”打造为“硬实力”,不失为“百千万工程”中的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实践样本。

  【总策划】伍学标

  【策划】程明盛 吴森林 黄凡

  【统筹】本报记者 谭桂华

  【采写】本报记者 谭桂华 王蔚然 余晓霖

  【摄影】本报记者 王云

  一座“活着的古城”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时,对这座千年古城给出了‘弥足珍贵、实属难得’的赞誉,研究好、呵护好、建设好这座古城,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潮州市湘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陈逸曾经深度参与和见证了古城的更新提质,他告诉记者,潮州古城目前仍有超过5万居民居住,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活着的古城”。

  近年来,湘桥区一方面加大对文物单位和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古城“微更新”“微改造”。“所有更新和改造的首要原则,就是修旧如旧,尊重原有的文化传承和在地习俗,坚持以文塑城。”陈逸表示。

  广济桥上,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展常态化举办,陶瓷、麦秆画、潮绣、木雕、手拉壶和综合共6个展室,且常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此展示非遗技艺,向游客再现“桥市”独特文化,进而焕发千年古桥新活力。据了解,广济桥非遗展示项目也曾因此入选“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李厝祠里,红色金融暨革命文物展正在举办。陈逸告诉记者,李厝祠始建于清代,上世纪20年代曾作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因年代久远,李厝祠整座建筑内部受损,2020年被列为“百家修百厝(祠)”重点项目之一,进行了修缮活化。“同样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我们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的基本形制和各类构件。”陈逸说,此次修缮清除了后期增建的无价值的附属建筑,复原了地面红方砖和石条,恢复了火巷及巷门等功能,“有些檐下壁画已经模糊不清,我们没有刻意复原,保留时光的痕迹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徜徉在湘桥,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民居、院落被活化改造为新的空间,民宿、客栈、茶室各具特色,但无一例外,它们都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且流淌着生动的、鲜活的、原生态的群众生活样态,“有人有物有生活”,俨然一幅半史半今、半文半旅、半烟火半山水的生动画卷。

  实践证明,湘桥“保护、更新、发展古城”的选择是正确的。近年来,潮州古城先后获得“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广东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多张国字招牌和省级名片。2023年春节,潮州古城旅游持续“火出圈”。据统计,2023年春节潮州全市接待游客人数285.3万人次,同比上涨44.1%,客流量甚至超过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

  变“客流量”为“客留量”

  古城在发展,文化也在持续生长。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就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今天,在湘桥区中山路上,各类非遗展示馆、体验馆似百花绽放,“博物馆之城”初具规模。在众多手工艺人、非遗大师的带领下,游客不仅可以大饱眼福,还可以亲自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手工艺品。

  金子松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广东省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金子松自幼喜爱美术和民间艺术,上世纪70年代曾在国营木雕厂当艺徒,厂企改制后也一直从事木雕事业至今。7月25日,走进金子松的木雕艺术研究所,香樟馥郁,各类木雕作品巧夺天工。金子松的太太洪女士向记者回忆道,木雕事业的发展一度非常艰难,市场窄化,学徒也少。近年,随着国家对非遗传承的重视,潮州木雕也再次迎来春天。“你看金老师的创作就知道,过去雕刻的牡丹花都是紧巴巴窝在一起,现在的牡丹花开得又大又漂亮!”洪女士打趣道。

  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庆先的潮绣研究所,逾1500平方米的空间琳琅满目陈列着他的代表作品。凭着对潮绣的超高悟性,孙庆先首创了“双面立体绣”技艺,其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孙庆先认为,非遗艺术难以在短期内普及发展,作品也无法批量生产,这种特性决定了创新的重要性,“有创新才有传承,有创新才有市场。”如今,孙庆先的“95后”儿子孙天诚也已成为潮绣代表性传承人,为潮绣的创作题材带来了新的探索。

  湘桥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许定锦告诉记者,潮州非遗种类多、基础好,群众认同感、自觉性强,“许多非遗传承人从小跟着父母辈学手艺,对民间艺术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责任感。”据介绍,潮州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仅湘桥区就有各级非遗传承人共计211名。灿烂多姿的非遗文化是潮州千年风韵、人类实践文明的集中表达,也串起了今天潮州城乡大地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是日,华灯初上,镇海楼灯火与焰火交相辉映。夜游古城,随意驻足一家店,点上一杯鸭屎香奶茶,缭绕的干冰和杯盖上的迷你手拉壶,拉满古城独有的文化氛围感。

  为把古城“客流量”充分转换为“客留量”,湘桥区依托丰富的文化供给,充分激发夜间业态活力。一方面,发掘夜经济餐饮文化,发展古城特色餐饮,引导潮州小食、特色潮菜、手信等各类美食集聚,并打造潮文化表演舞台,便于游客更好了解潮州菜和潮州戏曲文化的内涵和品质水平,进一步将潮人美食城打造为集地域文化、旧城风貌和传统美食展示的地标街区,形成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效应的夜经济餐饮文化。

  另一方面,湘桥区以非遗文化为内核,鼓励倡导打造一批“潮风”主题客栈,通过文化赋能打响“一间民宿,一个故事”品牌。据了解,目前,古城区民宿客栈已开业122家,其中40家民宿获评“潮州人家”优质民宿,成为夜间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元素和新亮点。

  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只有不断生长创新、不断被丰富的文化,才能真正浸润人心、吸引流量。可以说,湘桥正在把昔日的“软文化”打造为发展的“硬实力”。

  用文化铺染乡村发展底色

  厚植文化,串珠成链。湘桥的“文化线”一直延伸到广阔的乡村大地,串起一个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村。

  大园村是远近闻名的“工艺瓷乡”。在这里,各类精美瓷塑品随处可见。对于大园村而言,瓷塑不仅是当地乡风文明的外化,更是经济产业的载体。经过过去数年的摸索,大园瓷塑技艺在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型,目前已从传统人物转型到更大的日用市场,激活乡村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和持续性,从而再造发展新优势。

  如何让各类文化铺染湘桥乡村的底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参与乡风文明和文化振兴建设的湘桥区文联副主席郑璇表示,近年来,湘桥区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各乡村文化生态资源禀赋和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培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优秀传统文化旅游、研学旅行、康养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推动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富村”的发展之路。

  另据记者了解,在“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中,湘桥区又以“文化赋能 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为主题,打造乡村文化集市,同步展览非遗图片,组织金银錾刻技艺、麦秆剪贴画、花灯、抽纱等非遗技艺展示,传播潮州文化。除了大园村,湘桥区还立足资源禀赋,支持太平街道、西新街道依托古城发展文旅经济,打造名副其实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支持凤新街道做优做强陶瓷、西塘手拉壶,构建“中国瓷都”重要产区,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典范;支持桥东街道突出宜学宜商宜游的功能定位,打造韩江新城的桥头堡。不难看出,有丰厚的文化家底作背书,湘桥乡村的“文化+”之路将会越走越宽阔。

  【记者手记】

  潮州经验 值得借鉴

  大树下的咖啡馆,稻田里的水车轮,老街巷中的博物馆……一路走来,我们发现潮州与中山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往事越千年,两地历史演变虽有不同,其文化遗存、文旅融合以及乡村形态却异曲同工,有颇多交流互鉴之处。

  在古城更新方面,香山古城的历史底蕴、古迹虽不及潮州古城,但现今都是充满烟火气息的居民生活区,要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再发展、再创造,都必须突破空间逼仄、规划陈旧等困境。潮州古城建设了智能交通管制设施,在重要路口设置100多条智能自动升降桩,按照既定时间自动切换车行、人行状态。在人们最关心的古城停车问题上,潮州搭建了“智慧交通”“智慧停车”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对停车场和路边停车泊位进行并网管理。同时,在古城内增加摆渡车,方便游客短途交通。这些看似不大却用心的举措,实实在在提升了游客体验,值得中山借鉴。

  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中山与潮州都拥有“非遗”这个共同抓手。或厚重沉静,或多元热闹,非遗文化如一场盛大的打破所有界限的审美之流,将城市与乡村、文化与产业紧紧融合在一起。潮州非遗种类多、基础好、氛围浓,中山非遗同样历久弥新,精彩纷呈。特别是近年来,中山借力非遗文化推进乡村旅游,咸水歌、菊花会、醉龙舞、飘色、赛龙舟等非遗文化成为人们乡土情怀的载体,石岐乳鸽、黄圃腊味、东升脆肉鲩、神湾菠萝、神湾禾虫等特色美食则成为海内外中山人的一抹“舌尖乡愁”。

  无论中山还是潮州,哪里都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广袤沃土。只要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找准自身优势,躬身实干,一个看得见的精神家园,一个摸得着的文化原乡,就会浮现在我们身边。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