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片区的联动发展,让翠亨新区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同时,南朗街道作为伟人故里的文化底蕴也融入了翠亨新区的城市血液,一座兼具现代气息和人文底蕴的未来之城扑面而来。
本版文字 何腾江 王锡炎
东西片区联动发展,拉大城市骨架
从中山城区出发,沿着翠亨快线出发,30分钟以内即可到达翠亨新区东片区。这条城市快线道路,也是翠亨新区东西两个片区的黄金通道。
2021年12月,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了翠亨新区三个定位——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让翠亨新区成为中山“东承”桥头堡,尤其在深中一体化方面先行先试,全面对标深圳,打造“不是前海的前海”。
目前,翠亨新区正依托以东西向的翠亨快线,将构建城市联动发展轴,强化东片区和西片区的交通、产业等联动,促进“老城+新区”联动协同发展,构建翠亨新区综合发展轴,串联起产业创新引领区、中央商务区、产城人融合片区和国际文化旅游区,形成一个纵贯南北的产城融合发展轴带,引导经济、人口和城市功能合理布局。
翠亨新区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坚持“深圳所需,新区所能”,高标准谋划了“4+X”产业体系,加快对接深圳产业。
2022年,翠亨新区积极对接深圳,到深圳举办招商引资交流会等各类推介活动,引进了浪尖 D+M 国际设计产业港等重大项目,高标准谋划建设3大万亩级产业园区,以及一批千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2023年,对接深圳的步伐迈得更快。3月,到深圳福田区举办深中产业投资交流会;6月,在深圳宝安举办九围国际总部区·翠亨深中合作产业园推介会;7月,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中山推进深中“六个一体化”的又一成果,以产业为重点、人才同城为牵引的深中产城融合提速。
翠亨村、左步村、崖口村等一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孙中山故里”国家级旅游景区,组成了全市密度最高的网红村群。同时,以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为核心构建“1+N”特色乡村旅游圈,崖口村—左步村—榄边村乡村休闲度假游线路获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翠亨新区的发展骨架不断拉大,发展格局也不断打开。根据翠亨新区“十四五”规划,翠亨新区将坚持整体统筹、轴带串联、集聚带动,突出区位、生态、创新、文化、产业等优势,全力构建“一湾、两轴、两带、四区”的发展格局。
“工改”破局,深中经济合作区承载大项目
今年1月,中山市再次擂响两大攻坚战战鼓——
持续推进“工改”,是中山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保障,坚决向存量要增量。
深入开展“治水”,是中山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应有底色,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翠亨新区委托翠亨集团作为前期整备主体,将碎片化的低效用地整备为连片用地,为招大商、大招商提供空间,并成立了中山国企首家城市更新公司,派出超30名骨干投入到“工改”一线,与来自市直单位、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和村居的干部并肩作战,日夜奔走在改造园区内,推开“工改”的攻坚之门。
今年上半年,翠亨新区“工改”已在西片区八个低效工业园全面铺开,并对“工改”片区周边土地开展“联动征收”工作,推动新、旧地块连片,打造若干个千亩级产业空间。目前,南朗工业区已基本完成了1142亩地块的征收任务。通过联动“工改”区域周边新征土地,翠亨新区未来将打造万亩级的深中协同产业集聚区。
只有“工改”,才能腾出“大空间”。翠亨新区勇当“空间革命”先锋,创新空间开发模式,为深中联动破题。事实上,深度参与深中联动正是翠亨新区“工改”的重要目标。今年6月28日,2023深圳·中山联合招商大会暨宝安九围国际总部区·翠亨深中合作产业园推介会在深圳市宝安区举行,这是深中两市首次联合招商,两市联手共建的深中经济合作区也在活动中亮相。
翠亨新区成为本次深中联动的焦点,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重点布局翠亨新区,合作区“1中心、3基地”中的1中心和2个基地都在翠亨新区范围内。未来,深中经济合作区将打造“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等合作模式,翠亨新区将成为深中联动的主阵地。
翠亨新区也是深中通道的西登陆点所在地,总规划面积2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4+X”产业(即健康医药、新能源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和若干未来产业),成为中山承接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资源的桥头堡。
深中经济合作区区位优势明显,规划区内布局有深中通道、南珠中城际以及未来的深中城际等重大交通项目,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可与深圳形成1小时产业协作圈。
在合作区建设模式上,两地也将开展创新探索,通过整合更多资源,建立跨区域一体化管理等多种联合开发机制,推动合作区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标准运营,实现多方共赢。
深中经济合作区的规划建设也成为推动深中协作走向深入的创新举措,有望为大湾区产业“强链、稳链、固链、补链”和一体化融合发展提供样板示范。
建设滨海景观长廊,打造最美“城市窗口”
纵观100公里内的“黄金内湾”,翠亨新区已发展成为一个汇聚城乡各类要素的典型样本,临海依城、环山绕水、绿树成荫、生态优美,既是生态资源丰富,旅游资源集中的新城,成为中山一处“看得见都市、触得到自然、望得见乡愁”的魅力之地。
翠亨新区正实施绿美生态亮点工程,推动森林生态城市建设,改造升级云梯山、犁头尖山等森林公园;同时,发展提升滨海红树林,构筑珠江西岸滨海景观长廊;建设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崖口湿地公园,打造集湿地保护、湿地文化、科普宣教、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滨水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世界级滨海景观长廊。
在中山市实施新一轮公园战略的背景下,马鞍岛上不仅新增了网红露营打卡地——翠湖公园,沿着茅龙水道还建起中心河公园和翠亨国际科创中心休闲广场,形成了由三个公园组成的绿色空间,“森林小镇”建设正从规划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在东片区的马鞍岛上,翠湖公园仿佛一颗蓝宝石——绿树红花映衬着深蓝色的湖面,构筑成一幅生动的自然生态图景。
翠湖公园所在地,原先是茅龙水道边上的废弃土石场。随着新区经济建设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推进,翠湖公园成了岛上最早建成的公园。因地造景、移步换景成了翠湖公园的亮点之一。在扩大绿植面积的同时,新区还通过增添环湖碧道、儿童游乐设施等相关配套设施,逐渐构筑成一个开放式的绿地空间。
沿茅龙水道而建的还有中心河公园,亮点也是原生态。中心河公园于2022年初启动了提升工程,主要以绿化工程为主,始终借景于自然,既取景于茅龙水道,又与新区标志性建筑物互为风景,一方面彰显公园景观,另一方面又照射出城市建筑之美。
与此同时,在中心河公园对岸,新区同步启动了翠亨国际科创中心休闲广场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将超5000平方米的河边荒地改造成为连片的水岸绿地。
半条茅龙水道串联了翠湖公园、中心河公园和翠亨国际科创中心休闲广场等3处公园和绿地空间。这些绿色空间既为市民提供了美好的居住环境,又成为节假日游客观光的网红打卡地。
翠亨新区“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世界级滨海景观长廊”,要面向香山湾,向海塑心、向海塑形,聚焦大尖峰、云梯山、犁头尖山至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东片区、珠海淇澳岛等背山面海的景观视廊。一方面,加强生态保育,加强对森林资源、湿地公园、珠江口近海域等生态空间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另一方面完善绿化空间,规划塑造“绿带蓝脉、多园点缀、多廊串联、群峦掩映”绿地系统,尤其是推进红树林公园、文化公园、儿童公园等建设,以及加强全域覆盖的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和都市型绿道网络建设。
去年以来,翠亨新区全面铺开“美好翠亨”景观绿化行动,全年累计新增绿化面积44万平方米、新种植红树林160亩,还新建“四小园”25个,优化提升8条市政道路景观品质,新区可视绿量大幅提升。
目前,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是中山市内大型公园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现有公园包括云梯山公园、翠湖公园、东部组团儿童公园以及中山市内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等。
2023年是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开局之年,翠亨新区以“七大提升”工程为抓手,完成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300亩、新造林抚育提升3200亩;新建云梯山森林公园休憩驿站6个;新种红树林13公顷、生态修复48公顷;专业化养护109株古树名木;政、企、民联动种植各类苗木超过10万株,营造了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
目前,新区正以高能级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一个“美好翠亨”,加快完善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配套,努力将翠亨新区建设成为城市配套的高地,打造代表中山面向珠江口东岸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最美“城市窗口”。
奋力在全市
“百千万工程”工作中走在前列
围绕城市提质目标,翠亨新区还启动新一轮城乡区域优化统筹行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对标珠江东岸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湾区一流教育医疗配套。
在优化教育医疗布局方面,翠亨新区动作频频——南朗街道翠亨小学加入石岐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云衢中学加入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东片区的西湾外国语学校和中山纪念小学已投入使用。带有“名校”光环的教育集团走进了翠亨新区,呈现出东西片区教育资源联动发展的信号。
数据显示,翠亨新区近5年教育经费投入超12亿元,新增学位3987个。“十四五”期间,翠亨新区将借助深港等外部资源,研究建设国际教育合作试验区,招引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到新区共建研究生院、科研所、实验室。未来,翠亨新区将形成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等环节的教育链条。
在优化医疗服务配套方面,翠亨新区东片区首个社区医疗综合体已经竣工,预计可满足13万人口医疗服务需求。投入超过1.5亿元,实施教体卫生设施综合提升行动,分批次、分阶段对辖区教体设施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施进行新建、改建或修缮。
在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方面,翠亨新区全面实施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文化兴城、基层治理等行动,建设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奋力在全市“百千万工程”工作中走在前列。未来五年,力争GDP年增长15%,到2023年260亿元、2025年360亿元、2027年突破500亿元;未来五年工业投资年增长20%以上,到2027年突破100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与GDP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