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文化周刊 新闻列表
~~~————读胡波新作《阮玲玉评传》有感

 
2023年08 28
癸卯年七月十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3年08月28日 文化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玲花儿谢了,玉韵归来
——读胡波新作《阮玲玉评传》有感
阮玲玉初登影坛的处女作《挂名的夫妻》剧照。
一代传奇女子阮玲玉。
胡波新作《阮玲玉评传》。
  周 武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每次走过左步村“阮玲玉故居”,看到那口残留的古井,我都会想起昆曲《牡丹亭》里的这句唱词。阮玲玉的前世今生是一个传奇,正像那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尽情来淘的古井,但再怎么淘,研究者大多都只是在原地打转转儿,说的还是那些众人皆知的在世浮华和“可畏人言”。对于阮玲玉的研究无非是炒冷饭,无创新,草草收场。但随着胡波《阮玲玉评传》的面世,我瞬间收起了我的看法。其实一部作品的成功,选取讲述的角度才最重要。《阮玲玉评传》就是这样独辟蹊径的作品,它通过过渡时代和区域文化以及移民社会等视角的切入,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迫不及待地看完评传,生出以下几点感想:

  ◉一是弥补了中山人不了解本土名人阮玲玉的缺憾。

  处于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按理说应该有许多了解香山名人的渠道。但事实上,市面上有关阮玲玉的信息,无论是书籍、影像,还是与阮玲玉有关联的物事都极其缺乏,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阮玲玉更加缺乏关注,出现了中山人不了解过去“中山名人”的怪现象,这些现象与阮玲玉的知名度是不甚匹配的,值得大家深思。

  近代以来,香山名人井喷涌现,体现了中山在近代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其中的文艺名人名家,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山文脉”。相对来说,香山的女性名家凤毛麟角。据《新版<辞海>视野下的香山名人》一文统计,收入《辞海》的30位香山名人中,阮玲玉是唯一女性。此外,《辞海》遗珠中还提到一位梁白波,是中国漫画“第一才女”。两位才女,撑起了香山名人文化的半边天。但在中山历年来深入挖掘名人文化的课题中,却很少能见到关于她们的选题。中山本土文化名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曾谈过香山文化挖掘的现状,“无论是遗产成果的收集整理,还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人们的期望还是存在距离,还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为了弥补目前中山在名人文化研究方面的缺憾,胡波及中山的一部分文化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责任感,夜以继日,快马加鞭地投入到“香山文脉”丛书的编写当中。《阮玲玉评传》的出版,在提升中山名人文化的活化利用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香山文脉”的延续。

  ◉二是深化了香山名人阮玲玉的研究。

  从《阮玲玉评传》附录列出的参考文献里,可以看到林林总总的关于阮玲玉的书籍。虽然研究阮玲玉的人很多,但大多数是人物文学传记,夹杂着许多个人主观想象和文学描写,真正能够全面又客观地评述阮玲玉的作品极其稀少。《阮玲玉评传》针对这种现状有了大而新的突破:它一改往昔对阮玲玉的浅表研究,将阮玲玉的生平放在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和电影发展历程里面来叙述,从而使本书做到了既是全面深刻评述阮玲玉艺术人生的学术传记,又是一部中国近代工业史、电影艺术史、文化发展史的文学读本。此外,胡波评价阮玲玉这个人物是“敢想敢爱敢说没有恨的新女性、重名尚艺的女明星、时代思想的受害者、情感和理性的牺牲品”。这些崭新的表述角度和深入中肯的评价真是前所未有的。

  我想,能对阮玲玉作出如此评价,应该与作者本人的研究领域及兴趣爱好分不开。首先,作者把阮玲玉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来写。阮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的过渡时代。处于这样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阮玲玉突破世俗的眼光,勇敢追求自己的演艺梦想,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代影后。其次,作者把阮玲玉放在整个中国电影史里来写。《阮玲玉评传》9章中有4章都在写阮玲玉如何从一个素人走上“默片女皇”的成功之路。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评论道,“半部电影史,半部人物传……讲人物有细节,讲电影有知识”。胡波履历丰富,曾在大学、文联、社科联、政协任职,文史哲融通,知识储备丰厚,各种资料信手拈来,再加上爱好广泛,涉猎过各种领域,曾参加过各种文化活动的策划、当过编剧的经历,使得他分析起阮玲玉的成名史来更加专业精准和深刻。比如讲默片时代演员的表演,讲阮玲玉在演各种电影时的心理状态,讲阮玲玉10年时间三次转岗,勇于跳出舒适圈,拓宽戏路等,都是内行人讲内行话。不像外行看热闹似的走马观花地去写,之所以能将阮玲玉的艺术人生写得生动活泼,那是作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用文字来跳舞,得心应手。再次,作者把阮玲玉放在社会发展史里来写。阮玲玉的时代由于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当中,什么事物都在新旧碰撞中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新女性们都在学“娜拉”走出家庭去寻找职业,但“娜拉”们出走以后怎么办?像阮玲玉、张爱玲等都还算得上是那少数“娜拉”中的成功者,虽然经济上取得了独立,但她们也并不认为这就是一条比结婚更好的出路,这注定了“缺爱”的阮玲玉婚姻生活的主旋律是“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可在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种“女结婚员”情与爱的结局最终都指向虚无。最后,作者深入到阮玲玉的内心世界去写。人们缅怀阮玲玉的容颜、惋惜她的才华、悲痛她的离去,但阮玲玉的内心世界,在以往的作品中却始终被忽略。生于思想迂腐年代的阮玲玉,遇到问题时总是将矛头指向自己。尽管她的内心,渴望冲破固有思维的禁锢,但多次挣扎后还是选择了自杀。作者在剖析了她走向绝路的心路历程后做出结语:性格决定命运。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探讨,本书对阮玲玉的研究显得更加全面、客观和深入。

  ◉三是丰富了香山文化中女性这一重要群体众生相的展现。

  “研究历史的人,无法回避人物,特别是对时代女性的研究”。说到为什么选择阮玲玉作研究对象,胡波这样说,“以往讲香山文化,重点往往一般都集中在近代历史上中山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特别是在孙中山与孙中山有关的人和事上。而作为女性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却较少关注,要么一笔带过或一笔抹杀。”能零星看到的比如:胡波的《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里,有香山名人的小传,蜻蜓点水般地对阮玲玉作了一番简介;阮章竞的《故乡岁月》里讲“香山县闹革命比别的地方革得早的一件事那就是女人放小脚早”等香山女性“敢为天下先”的事。《阮玲玉评传》作者花了相当篇幅叙写岭南文化特别是香山文化对阮的生活习惯、情感倾向、性格气质和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对她的朋友圈进行了归类:两任男人,张达明和唐季珊都是香山人;工作上的朋友,郑君里、黄绍芬是香山人;其他女性朋友,包括胡蝶、张织云、梁赛珍姐妹等,也都来自于广东。此外,作者还专门对阮玲玉的母亲用专门的章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阮玲玉的遇人不淑,有相当大的责任在于她的母亲。她的母亲虽然解放了小脚,生活在十里洋场的张公馆,但却没有更新观念、转变思想。这些深入的分析,让我们对那个在过渡时代受上海近现代都市文化熏陶过的香山女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这部作品里,各种女性粉墨登场,特点突出,性格鲜明,人物没有脸谱化,通过众生相的展现,丰富地绘出了受香山文化滋养的女性特有个性。

  ◉四是弥补了作者心理与历史学研究领域对香山名人文化中女性的研究。

  记得胡波在《阮玲玉评传》的推介会上做了一场“情感与理性”——阮玲玉的艺术人生分享会,从这里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地看到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作者用他擅长的心理与历史研究,把叙史与分析结合,鉴赏与评论并举,深入到阮玲玉的情感世界,剖析她的心事、身后事等心路历程。其实心理学和历史心理研究一直都是作者的兴趣和关注点。在作者的其他论著中时常都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痕迹。1992年,胡波就出版了《历史心理学》,2017年,他出版的《心理与历史十五讲》更是对《历史心理学》一书的补充。他在此书的后记里说,“其中《岭南人的文化心理与有个性的岭南人》等六讲,主要以岭南文化区域内的特殊人物和群体为中心,说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决定或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孙中山、梁启超、洪秀全等人是岭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确实能代表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等岭南人的文化心理。其他广东人,特别是文化名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力虽然没有“孙、梁、洪”的影响那么大,但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深入到这些文化名人,特别是女性群体的心理和情感世界里,同样可以丰富岭南文化的研究。从这一点看来,从心理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阮玲玉,无疑拓宽了作者在此研究领域的一种样本,在这方面它仍然是一种补缺。

  ◉五是推动了中山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实际上阮玲玉所处的那个时代,媒体远没有今天强大,现在的网络舆论使得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到外部环境的压迫。因此,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就能够影响社会上的思想发展。但对于明星,成就越大,承担的压力也越大,一旦无法承担,面临的就是崩溃。要想成为明星,就必须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心理素质。时至今天我们还经常看到中日韩的女演员因为舆论的压力最终走向让人惋惜的结局。阮玲玉的死因,作者也是作了详尽的分析。记得当时报纸上说的是绯闻,但是那个时候的人比今天更重视名节,再加上默片时代结束了,阮玲玉不会说普通话,台词不通,有声电影来临之后,阮玲玉面临转型,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在情感上接连受伤的阮玲玉,对生活、对自己、对爱情都已经绝望。最后选择了自杀。阮玲玉传奇的一生,虽有宿命论,但时至今日,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近代以来,香山大部分名人都曾移民上海,他们生长于斯,成名于斯,上海成为了香山人瞭望世界的窗口,是香山人走向世界的桥梁。一直以来,中山与上海的社科研究机构都有紧密的联系。中山市社科联与上海社科院多次合作编撰出版了中山人与中国近代化系列丛书,在整合两地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资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了中山的历史文化。此外,胡波与上海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每年一度且由两地轮流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机制。充分发挥“借势借智借力”作用,加强了两地文化的深入发掘,进一步推动两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阮玲玉的研究就为中国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范例。

  阮玲玉唯一藏书《邓肯自传》中有句话“未来只有通过艺术或者爱情,使人偶然瞥见转瞬即欢娱”,一语成谶。“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透过九十多年前上海的月光,在阮玲玉艺术和爱情的弄堂里,也偶然见到了这转瞬的欢娱!这朵误谪凡尘的花,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命运的歌唱得荒腔走了板。“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那阴阳的刹那,是近乎“苍凉”的世界,那是人世间的错么?谁知道呢,也许要成全阮玲玉的完美,滚滚红尘里伴随的,满是她辛酸难捱的传说。但对于阮玲玉,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悲剧,而更应该看到她敢为人先、为梦想不懈奋斗的女性力量。她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自杀,冥冥中更注定她“实为改造社会而牺牲,为妇女解放及社会正义而呼吁”,这是其奋斗积极的一面。

  胡波在《阮玲玉评传》首发式上讲得好,“讲好香山文化的故事,香山名人的故事,全面深刻地展现我们香山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香山人团结、向上、奋斗的故事”,这些话语反映了作者睿智而豁达的心态。再加上胡波积极的人生态度、旺盛的精力以及惊人的创作力,构成了他现在“壮志未酬誓不休”的状态。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初心,他才时时不忘砥砺前行的使命。虽业已退休,胡波仍毅然担起香山文化研究的大旗,担负起各种策划和写作任务。相信他会迎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浪潮,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在中山文化建设的队伍中大显身手,“明日痛饮庆功酒,甘洒热血写春秋”,期待着他退而不休的精彩。

  作者系《中山社会科学》杂志原副主编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