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不仅关系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理应走在前列。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呼唤“大先生”。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思政课教师都应增强成为“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共同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思政课“大先生”是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经师”原意是“解经之师”,即向学生解读儒家经典的老师,后来指通过传授专业知识和各种学问,教人增知的老师。具体到思政课而言,“经师”即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老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逻辑严密、互相支撑、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整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历史等多个现实领域和学科领域,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要求极高。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潜下心来做研究,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理论研究的创新性、前沿性、针对性上下功夫,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让思政课有宽度。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既要熟悉国情,也要深谙世情,将国内事务结合国际环境、国际背景进行分析,通过丰富的国际国内案例、素材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让思政课有高度。思政课教师还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世界文明史等丰富的历史资源,启迪大学生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思考,让思政课有深度。
思政课“大先生”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人师”。著名教育理论家、革命家、政治家徐特立先生曾说:“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人师”重在传道育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要求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成为“人师”。思政课教师要不断锤炼品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以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感染和引领学生,做到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思政课教师要严于修身、严于律己,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工作上生活中一致,知行合一。思政课教师还要具备博大的情怀,要用深厚的家国情怀、真挚的人民情怀、执着的职业情怀和恒久的仁爱情怀滋养学生,使学生真正“亲其师而信其道”。
思政课“大先生”是追求“术”“学”“道”合一的智慧型讲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怎样讲好思政课,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有力的解答,“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第一,思政课教学要有“术”。思政课教学的“术”,主要指教学方法和技术,要秉持“因时而变、因时而进、因时而新”的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新形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建设智慧课堂,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把道理“讲活”。第二,思政课教学要有“学”。“学”即学理、学科、学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学科前沿,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新意的思想理论带进课堂,做到以研促教。第三,思政课教学要有“道”。“道”指客观规律,思政课教学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三大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化科学理论指导引领;教书育人规律,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就要以学生为本,契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将教学重难点聚焦到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责任,要努力成为既具“经师”之才略、又有“人师”之魅力的育人“大先生”,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思政力量。
作者系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