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对中山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从雍陌村、崖口村、左步村到桂南旗溪,很多村都靠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秀美风景,使出浑身解数丰富文旅内涵,成为了中山和周边城市居民的周末游目的地。但若想进一步张开手臂,迎接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客人,中山不妨学一学,浙江如何下好乡村文旅“一盘棋”。
本报记者 李红 何淼 苏小红
●艺术展会为乡村带来高人气
“在近10年的语境里,莫干山是民宿集结地;在百年的语境里,莫干山是上海消费文化的飞地。”
“现实中,莫干山是太湖流域江南地区的自然山体;在未来,莫干山是充满活力的文艺复兴潮流地。”
“百年前,上海人来建造了一栋建筑,成为先锋建筑师的梦想世界。”
8月9日,刚开业3个月的德清县仙潭村美术馆内,一场颇具先锋意味的建筑设计大赛正在进行,它是“莫干山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多位来自上海、北京的建筑设计师为莫干山镇设计的人行桥作品正在展出,其中6个将会胜出并最终落地,成为当地的“明星桥”。
大赛现场,20多块展板悬挂在陈列室正中央,门口电子屏滚动播放着设计师的讲解。参赛的人行桥作品有的走传统国风,有的则是现代极简风,有的精于造型,还有长于实用……
透过美术馆玻璃墙向外望去,层峦叠嶂,好一幅江南青山图。
距离仙潭美术馆约1公里,村中心大银杏树下,与美术馆同期开业的文杏里书房也是休闲的好去处。仙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沈蒋荣介绍,书房和美术馆由仙潭村联合国企德清文旅和第三方运营企业共同打造。“既能补充村集体收入,也能承办文旅活动,为村里增加公共服务配套。”经营了七八年民宿,沈蒋荣深知村里的客群都是大都市的高收入白领,配套既要服务,也要用活资源,“这些高素质客人,其实也是一种资源,不仅要让他们流动起来,最好能引导他们参与进来。”
而在桐庐县,石舍村成为来自上海等地的新村民的常住地。画家、策展人金钰琦2019年在石舍村定居下来,租下清代宅院敬义堂,创办了艺术馆和水彩工作室。在这里,他策划了沉浸式世界名画再现艺术空间,组织画家和村民共同举办水彩画展,最近,他正着手建设乡村国际艺术家写生创作基地。金钰琦几乎以一己之力,就搅动起一个村庄的艺术氛围,“我希望可以带领更多的画家朋友来到这里,更希望办成业界有影响力的画展。”在画作和画展的簇拥下,石舍村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
●“芦茨红”成为村中文旅“金招牌”
浙江是产茶大省,山水资源丰富的桐庐芦茨村自然也少不了茶山。“桐庐处处是新诗”,富春江段江山之美,赢来文人墨客题咏无数。而“90后女孩隐逸山村当茶农”,大概也是桐庐“芦茨红”茶叶的一则美谈。
在芦茨村村头的达然茶坊,人们总是可以看到一个梳着长马尾、笑容甜美的女孩,她会带着游人参观制茶工艺,品尝不同茶的滋味,不厌其烦地讲着芦茨的茶历史,关于采茶、制茶、泡茶和品茶的知识,她总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你觉得制茶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是它的不确定性,吸引我每一次都想做得更好一点。”
事实上,这位担任芦茨茶“推广大使”的女孩正是达然茶坊的主理人李馨恬,她的制茶技艺师从浙江大学农学院的第一届茶学系学生、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外公卢心寄。2008年,75岁的卢心寄恢复了芦茨的红茶生产,并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村民口口相传的历史的基础上,为它定下了“芦茨红”的名称。在3次获得“浙茶杯”金奖,并获得“浙江名红茶”称号后,“芦茨红”的制作技艺入选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卢心寄的家传弟子,李馨恬在大学毕业4年后来到芦茨村,亲力亲为把一个茶厂变成了集讲茶、制茶、售茶、品茶于一体的文创茶室。“我赚来的每一分钱,几乎又都投到了这里的一砖一瓦上。”在旧厂房改造的高挑梁、工业风茶室中,李馨恬与记者开心地说着自己的工作,耐心地讲解为什么红茶不需要杀青、品茶时口中的回甘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些内容,她在作茶文化公益演讲时已经讲了很多遍。
如今,“芦茨红”已成为芦茨村的特产,李馨恬对当地茶文化的传播也成为芦茨村的一道风景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观赏、交流。
对于“芦茨红”的打造和推广,富春江镇党委委员李方舟认为从镇上到村里其实都是主动推动的,“民宿村的发展当然不能只靠民宿,我们一直致力于挖掘多种文旅元素,包括富春江的隐逸文化、名士效应和中华诗词底蕴,希望将这些和富春江美景一起打出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旅魅力。”
●爱玩的年轻人让村子变得更好玩
8月9日晚,夜幕降临,安吉县余村“余村印象”入口,10多位“余村全球合伙人”项目主理人陆续来到乡音小酒馆,这是不定期举办的一场沙龙,探讨的题目比较宏大:“如何让余村更加国际化?”
主理人们并不觉得他们能够商讨出一个结论,更多的是觉得有主题的聚会像一场头脑风暴,给自己灵感。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乡音酒馆的创办人之一陈镇宇也是“余村全球合伙人”项目其中一位主理人,是体育运动员出身,另外一位创办人是一位音乐人。在2022年进入余村之前,陈镇宇在安吉县城从事室内装修和体育文化行业,入选合伙人之后,他带着公司的小伙伴整理余村的户外空间,打造户外美学,最近又发起了“寻找大自然工位”的创意活动。
所谓“寻找大自然工位”,就是在大自然中找到一份工作,“接受宇宙力量”。听上去似乎有些“无厘头”,活动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加。
沿余村村委会门前山石线步行,可以看到大大的“余村印象”标识,周围田园、民居、道路、青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乡野生活图。“余村印象”是“余村全球合伙人”项目组成员,将其从旧厂房改造而来,由未来图书馆和创意田园两部分组成,在设计、建造、运维阶段均围绕“零碳”理念进行。8月10日,“余村印象”图书馆举办了一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IP主题展,记者看到了“80后”小时候喜欢的葫芦娃。
“余村全球合伙人”面向全球招募,主题是为建设更好的余村服务,只要你有项目、村子有需求,就有可能入选。余村里还有几百号流动的、拿着电脑就可以办公的“数字游民”,与“合伙人”相比,他们仿佛是“过来玩的”。
余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看得很开:“村里的文旅活动得有爱玩的年轻人参加。”他分享了一位“数字游民”在朋友圈里发的话,“工作忙碌了一天后,傍晚坐在余村的大草坪上看星星,生活真美好”,他觉得,这传达的就是让年轻人向往的生活,年轻人玩起来了,村里才有活力。年轻人不爱玩、做不好,村子也没有现在有趣的面貌。
●“朋友圈”中优势互补、机遇共享
俞小平在采访中不时提到两个词:“小余村”和“大余村”。原来,安吉县正在集中打造由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组成的余村大景区,余村正在“由小变大”。
同时,余村还提出了打造“1+1+4”共同富裕示范区,以余村为核心带动周边的村,5个村抱团发展。俞小平介绍,余村周边3万多平方米的落后产能被淘汰,低效工业厂房全部拆除,然后余村游客资源外溢出去,延伸出更多的业态,比如影视基地、山河老街、民俗村落等,“周边的业态丰富之后,反过来也促进了余村的发展,让游客的体验感更好。”
“余村本身就只有4.86平方公里,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口袋型村庄,做不了很多的业态,通过周边业态整合之后,能产生更大的旅游拉动效应。”俞小平介绍,安吉西南片区环境最好,有云上草原、江南天池和余村三个4A景区,云上草原主打冬季滑雪,江南天池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抽水蓄能电站,主打夏季避暑,而余村的旅游旺季一般在春、夏、秋季,“每个景区都有短板。”
“云上草原的基础设施不如余村好,游客量一多就承受不了,影响体验感。”俞小平介绍,后来安吉县就把这三个4A景区以及周边的3A景区进行整合,利用余村的示范特色进行联动,打通一条15分钟的道路后,既解决了云上草原春天游客没地方去的问题,余村冬天游客没地方去的难处也迎刃而解。俞小平认为,中国最富有的群体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若去东北体验滑雪或有些太远,因此,将大余村景区打造成中国排名靠前的滑雪胜地还是很有希望的。
“余村的市场带动效应,将会辐射200多平方公里范围,覆盖3个乡镇、24个村。”俞小平骄傲地说,全国美丽乡村的标准是安吉县起草的,希望余村在大旅游上也能产生更大的拉动效应。
记者手记
抛开流量,也要谈谈影响力
观察完浙江乡村后再回望中山乡村,发现中山乡村文旅或许是一支底子不错的“潜力股”。
中山南朗街道的画家村项目颇有打造艺术乡村的先锋意识,不少村也落地了全国平台的活动,还办了自己的稻田音乐节。但是对比德清民宿论坛或周边的南海大地艺术节,似乎中山的活动影响力并没有极好地发挥出来。在同浙江当地活动举办方以及画家交谈中,记者发现,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或人对城市形象的推广效应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呈点状暴发,找准、引入符合“中山乡村”调性的活动,引入进来,或许依然是值得借鉴的好办法。
品牌农产品特产也是相同的状况。石岐乳鸽、三角生鱼、神湾菠萝、东升脆肉鲩……每一个在珠三角都是叫得出名的,但是与乡村文旅的结合,尤其是作为特色手信,都没有突出的表现。尽管“芦茨红”是借民宿经济的红火而打响的茶叶品牌,其故事仍可供我们借鉴,例如讲好普通人的故事、在最前沿给游客生动的体验等,尽管是不同的行业,却有相同的思路可以参考。
中山爱玩的人还是不少的,桂南旗溪的新村民将自然教育、艺术手作、主题市集、生态种植玩得有声有色,给中山增添了不少活力。但是,和浙江乡村的青年人项目比起来,中山的项目影响力就小了许多。如何将现有的资源变成开放性的平台,像滚雪球一样吸引更多的同盟,并慢慢赢得“看热闹的人”的认同,尽量避免“内卷”和自娱自乐,或许也是值得考虑的。
最近,中山提出了跨镇域打造现代产业园,不同镇街共同建设产业园中心区,这和“大余村”的概念是不谋而合的。中山乡村文旅目前推出了一些主题线路,串联起不同的景点,但还没有进行实质的联动打造,与市外的联动也比较少,取长补短,做大总和,理论上来说,十分利于天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
流量和影响力,很难说到底谁成就了谁。但在流量暂未成势之时,站在更高一点的位置衡量影响力,尽量做大影响力,或许多少可以解开一点这个烦人的绳索。
不管影响力几何,相信中山乡村只会变得越来越可亲可爱,尤其在中山人自己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