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论学习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两个根本”

 
2023年09 25
癸卯年八月十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3年09月25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中国式现代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刘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植根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充分认识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与思想内涵,并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党始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也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是全面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动力。鉴之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其都是“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那么,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就不能割断历史文化传统,并应当从中积极汲取有益养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以“以和为贵”“德治天下”的文化传统为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这是在我国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的再一次深刻阐述。

  二、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统筹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待传统文化一贯坚持以批判继承为总的原则,并强调结合时代条件和要求,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得到继承发展。

  在开创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中,邓小平提出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中就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他强调,我们不能丢了“老祖宗”,但又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说出“老祖宗”没有说的“新话”来。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创”方针,即“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方针的提出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新高度。

  三、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奋力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把握自身历史文化优势,以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首先,全面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当以深入挖掘阐发其精神内涵为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华夏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不同于物质的是,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如同我们的民族精神,它虽形成发展在特定历史时期,且不同阶段又以不同形式展现,但即便历经千载,却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上最为鲜明的精神特质。既然民族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那么不难理解的是,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和根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就具有了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还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分?关键在其内蕴思想。

  新时代,文化的精神力量日益凸显且不断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结合时代精神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不仅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蕴含深厚的思想而具有丰厚的时代价值,同时又指出并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

  其次,为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空间,必须坚持“两创”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重大举措,其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两创”方针,要求重点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基于文化资源的内在属性及其独特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充分结合时代要求,使之能够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一方面,就文化资源的内在属性而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厚植中华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源泉中汲取一切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向上向善的力量,其中就包含有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代表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以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现代生活。显而易见,这就是新时代条件下对中华传统美德实现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另一方面,就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来说。资源是生产要素,文化资源不仅是文化生产的前提,也是文化创造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一大批被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创意成为了时代潮流,并被作为经济生产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譬如,现阶段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就是以文化生产再创造的方式实现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发展是实施生产性保护的核心,也是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未来,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有更大的创造空间,这有赖于群众主体创造性的更大发挥。

  再次,为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文化传承以民为本,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出发。

  以民为本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12月,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人民立场。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这也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

  新时代坚持以人为本,要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要在现代化的语境中深切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于现代人,传统文化是一剂能够抚慰心灵的良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堪称“奇迹”的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高。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多地由物质上的满足求转向了精神上的追求,转向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牵引下,人们陆续开始回味并寻找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文化印记。于是,我们看到一大批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文化类节目陆续出圈,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因为人们从中能够深深感受到家的情怀、根的力量。而之于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还可能是一味能够缓解甚或驱除社会病症的成药。这不仅是因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等决定的,更是在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服务社会建设,既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智慧,也为国家现代治理提供方案借鉴。

  作者系法学博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