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晓霖 江慎诺 通讯员 蔡刘建 吴森豪
“能充电,能交友,很‘宝藏’!”
10月12日晚八点半,火炬开发区艺晋职业培训学校厨艺课堂上,新鲜出炉的蛋黄酥香气四溢,学员们纷纷兴奋地用手机拍下自己的成果。这是今年中山港街道团工委开展的“青年夜校”暨青年社区学院秋季班课程之广式点心制作的课程现场。老师手把手细心教学,学员们专心跟学,大家有说有笑,课堂氛围轻松融洽。
记者从团市委了解到,中山正以青年社区学院为基础,建设没有围墙的“青年夜校”,服务广大青年对理论提升、文化生活、素质教育、技能学习、身心健康、婚恋交友等方面的现实需要。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中山港街道团工委在今年9月开展“青年夜校”暨青年社区学院秋季班课程,为青年朋友免费提供党史学习、文化生活、技能提升等丰富的课程培训。
20岁的郑颖爔是这次广式点心制作课上最年轻的学员。她通过“火炬青年”微信公众号了解到 “青年夜校”免费课程,恰好自己对甜品烘焙感兴趣,就积极报名了。“我其实有些社恐,一开始担心上课时会很拘谨。但体验之后发现,老师上课既专业又幽默,大家互帮互助、相处融洽。”郑颖爔透露,自己正在准备专升本,白天的心思全放在备考上,压力不小。晚上来“青年夜校”学习,可以让她放松身心,“以后有机会,我还会继续参加夜校课程。”她说。
现场负责学员管理的是火炬青年社区学院班委会理事长马丽。2014年,她就报名参与青年社区学院的课程,从舞蹈课到烘焙课再到党史教育课,她在学习中度过了充实且快乐的时光。“这是一个很‘宝藏’也很纯粹的地方,可以免费上高质量课程,还能收获成长与惊喜。”马丽说,经过学习,她如今已能 “零失败”做出烘焙,还能与舞蹈课的同学一起上台做公益演出,这些收获令她成就感满满。
在火炬青年社区学院的这些年,马丽还拥有了工作以外的“朋友圈”,也更好地融入中山这座城市。她笑言:“我已经离不开这里了,所以后来决定竞选班委,想着为青年社区学院、为更多青年贡献力量。”
火炬开发区中山港街道团工委委员郑家平告诉记者,“青年夜校”的学员多为上班族,还有宝妈、大学生等,普遍都是年轻人。因此上课时间大多定在工作日晚上或周末。“虽然到课没有强制性,但我们学员的出勤率均在90%以上,大家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高。”郑家平透露,每当 “青年夜校”有新课程上线,学员名额基本在上线当天就被抢空。
村民学技能,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吃过晚饭,今年34岁的横栏镇五沙村村民冯银玉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一间房间,并径直前往第一排就坐,不一会儿,这间不大的屋子便坐满了人。这里是去年设立的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村民们都是来学技能的。
插花、美容、手工技能培训……服务站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冯银玉都试了个遍,目前她最喜欢的是轻餐饮制作,近期已经连续4次上课,几乎每一次都是最早到的,“服务站的培训经常爆满,大家都想离老师近一点,去晚了就坐不到前面了。”冯银玉介绍,自己在最近一次的轻餐饮制作课程中学习了肉松饭团和香蕉酥的制作,之前还学会了制作粉果、黄金煎堆等中山本土特色美食。 “我喜欢做吃的,也想多点技能傍身。”冯银玉说,服务站请来了“粤菜师傅”、中山市技师学院的教师授课,他们传授技能很有耐心,自己总是一学就会,回家后也常常把学到的技能展示给家人。冯银玉计划将轻餐饮制作技能练好后,投身“夜经济”、走上创业路。
冯银玉的畅想已有先例。今年7月,五沙村举办了一场创业集市活动,吸引31位创业者参与,其中不少就是该村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的学员。据统计,该创业集市每天吸引近千名周边群众游客到访,6天销售额达到11万元。
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将培训班开到群众“家门口”,已逐步发展成为乡村人才的“蓄水池”。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共建成34个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覆盖全市23个镇街,市民在镇街公众号留意到课程信息后,即可报名参加,利用闲暇时间学技能、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