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风雨,历尽沧桑。中华大地上,人们书写着一脉相承的文字,诵读着先辈著述的经史子集,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说。
站在思想演进最高处、立足实践奔涌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是立足于自身文明的深刻思考——
成都往北,广汉鸭子河畔。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领略“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文明之美。
器以藏礼。展厅中的不朽造物,令习近平总书记赞叹“现代人也没有这种想象力、创造力”。
三星堆,正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
“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总书记说。
何以中国?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意蕴深刻,引人深思。
合生万物。“结合”是中华民族一贯提倡的思维方法和政治智慧。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
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这是文脉传承发展的创新实践——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大气恢弘的建筑群彰显中华文化神韵。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建设国家版本馆,编纂出版《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一系列重大举措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脉的珍视与对未来的远见。
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
在山西,来到云冈石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在广东,登上广济楼察看潮州非遗文化作品,要求“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甘肃,走进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嘱托大家“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生机勃发,升腾盛世图景,激荡复兴气象。
2017年金秋,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党的根本大法。
古老文脉绵延不绝,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原则方法,为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
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
文脉千秋贯,江河万古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强大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了党的创新理论——
2023年4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全党展开。
作为主题教育权威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以专章形式梳理总结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党员干部的“案头卷”。
鲜明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理论创新的内在需求,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体现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主动和担当。
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鲜明的文化底色和基调:
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法者,治之端也”的智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文化传统相得益彰;
习近平强军思想中关于“繁荣发展强军文化”的战略部署,契合“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的理念;》》》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