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李红 闫莹莹
图/本报记者 夏升权 冯明旻 黄艺杰
“绘绿”有蓝图
绿美生态结硕果
为引领绿美生态建设,中山细致制定了一幅“绘绿”蓝图。
中山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的领导工作小组,率先印发绿美中山行动方案、实施方案,率先出台奖补激励政策,累计下达首批奖补资金近1400万元。编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公园与绿地体系专项规划(2020-2035年)》等规划文件,搭建“一环三带多节点”的市域公园与绿地体系。
为提升绿美生态品质,中山大力推动“植绿”工程。在全省率先并超额完成省下达林分改造任务。林分优化任务完成8125亩,省任务完成率达118%;新造林抚育、中幼林抚育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累计已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145公顷,超额并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十四五”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开展万棵榕树进乡村、“见缝插绿”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义务植树主题活动超351场,种植绿化苗约8.6万株,种植榕树超9000株。严密守护好传承地域文化、乡愁记忆的全市1234株古树名木,首次投入市级财政资金试点购买古树名木保险。
为守护绿美生态成果,中山大力增强“护绿”意识。全市设立市镇村三级林长882名,各级林长责任区域全覆盖。落实村级监管员186名、镇村级专职护林员184名,实行网格化管护。历史违法图斑综合查处整改率达97.7%,进度位居全省前列。严控使用林地审批,在保障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前提下,将原定使用林地面积76.69公顷压减到65.28公顷,节约近15%用林指标。
今年上半年,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努力写好“绿”文章,中山还有更细致而宏伟的目标需要实现。接下来,中山将通过“全市统筹、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民共建”拓展绿色空间,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打造人民群众获得感更深、幸福感更强的绿美中山样板。
排除万难 铁腕治污
生态空间“绿美”品质的提升离不开对污染的有效治理。面对艰巨的水污染治理任务,中山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水污染治理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直面问题、铁腕治污,从治水开始推进“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坚持科学治水、源头治水、系统治水、流域治水,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我市坚持治水“一盘棋”,协同推进“六污同治”,日均投入近8000人“大兵团”作战。近两年来,已累计投资150亿元,完成220多条河涌整治主体工程,350多条河涌全面施工,新建污水管网超290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规模56万吨/日,在建污水厂9座,年内将再增35万吨/日。
全市达到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求的行政村增加至160个,治理率由2021年中的25%提升至72%。内河涌水质状况整体改善,2023年第三季度全市河涌CWQI(城市水质指数)同比央督时(2021年第二季度)改善30%,黑臭河涌由央督时的306条减至150条。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以“四不两直”方式调研中山时,充分肯定了我市工作经验。
生态环境 持续改善
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我市持续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全面铺开,迎来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2023年前三季度,我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为90.5%,累计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城市排第10位、珠三角第4位;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优良达标,2022年国控主要入海水道水质均为Ⅱ类、国控以下主要入海河流水质均实现优良,城市水质综合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四。
我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增加至8700吨/日,保持“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并留有应急处置能力;新增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利用处置能力10万吨/年,安全处置率均达100%。
【镇街亮点】
火炬开发区: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掀起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新风尚
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赖文盛在会上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万棵榕树进乡村”和“见缝插绿”工作部署,火炬开发区再动员再部署,广泛开展“万棵榕树进乡村”特色主题活动16场次,掀起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新风尚。
火炬开发区坚持整体推进,打出绿美“组合拳”。做好“服务员”,通过整合榕树宜栽区,统筹组织植树活动,做好苗木供应、植树工具、技术指导等后勤工作,为“万棵榕树进乡村”提供坚强保障。推动“长久美”,将600余株新种榕树和40株榕树古树一并纳入管护,充分发挥林长巡林管护制度作用,并委托第三方加强专业管养,制定养护作业方案,全面巩固绿化美化成果,推动“一时美”变“长久美”。
坚持全员联动,营造绿美“大环境”。领导干部、社区林长深入林边、村边、河边、景区边,摸排榕树宜种宜栽区,制定工作计划,落实栽种任务,充分落实林长职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宣传动员,联合政企、师生、群众走进校园、公园、乡村、企业等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将绿美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给民众,形成“人人投入、个个出力”的鲜活局面。如在八公里河绿化公园种植75株细叶榕,规划打造榕树公园,让其成为老百姓休闲乘凉好去处。
东区街道: 以绣花功夫提升主城区绿美环境
东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黄沛华在会上介绍,东区街道将绿美中山生态建设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精准谋划、广泛发动、持续推进,用绣花功夫提升主城区绿美环境。
东区街道因地制宜开展义务植树,常态化开展“万棵榕树进乡村”“见缝插绿”等义务植树活动。今年3至5月,共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18场,800多人次参加。
今年,东区街道投入资金约220万元,通过精心选址、科学设计、优选树种,全力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截至5月份,东区街道完成1000亩森林精准提升种植改造,超额30%完成市下达的任务。接下来,东区街道将开展3年5次抚育工程,确保树木成活率达98%以上。
今年,东区街道补种苗木2270株,确保大街小巷树草长绿、美丽长在。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积极推进“四小园”创建工作,从每家每户、街头巷尾做起,至今年9月份成功打造47个“四小园”,以“小切口”促进乡村颜值“大提升”。
结合林长制宣传月活动,东区街道推动绿美建设进社区、进校园,组织开展有奖问答、专题文艺晚会等活动,用创新形式开展宣传,倡导群众做绿美东区生态建设的宣传者、建言者、践行者,营造爱绿护绿的良好社会氛围。
【评 论】
建设绿美中山
需要每一个中山人的努力
从万棵榕树进乡村,到“见缝插绿”绿色惠民,再到绿美广东示范点建设……随着绿美中山建设加速推进,中山的城市之绿不断拓展、生机盎然。一座座绿草鲜花簇拥着的口袋公园,串起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推窗见绿,开门进林,四季常绿”不仅滋养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更丰盈着居住在中山的幸福感。
绿美中山是怎样的?是既有“面”又有“点”的“绿享”空间。拥有200多平方公里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山所拥有的优质生态基底。绿美中山行动以来,中山的“增绿”行动也结出硕果。中山累计植树超8.6万棵,建成绿美中山主题林19片,林分优化8125亩,完成新造林、中幼林抚育共1.4万亩,营造红树林195亩、修复1318亩,种植树超9000株,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期间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和省下达的2023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任务,绿美中山生态建设的底色越来越亮、成色越来越足。
绿美中山不仅要让城市在森林中,也将让森林在城市里。随着“千企万民齐种树”“万棵榕树进乡村”工作的开展,再到持续推进的“五边”(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等区域的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继而将进一步探索在屋顶、墙面等进行立体绿化美化的“增绿”,努力拓展绿色空间。都为我们勾勒出一座“绿美”之城的美好图景。
绿美惠中山,绿美更惠民生。伴随绿美中山建设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美的城市街景,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徜徉在城市的绿色空间中,置身于向往的绿色生活里,人民群众自身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正不断增加。
有“绿”同享惠民生,与“美”同行靠大家。建设绿美中山的力量来自人民、绿美中山建设的智慧出自人民,绿美中山的建设与维护离不开每一个中山人的努力。随着绿美中山建设的深入,我们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推动形成全社会人人爱绿护绿、积极植绿守绿的生动局面。也需要探索更多激励个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形成全民自觉参与绿美中山生态建设的合力。
闫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