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此次参赛的“土地违建执行监督模型”,构建思路源自市第二市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土地领域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2014年,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罗某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罗某退还土地、限期拆除地上建筑物、恢复土地原状并处罚款。2015年,法院作出准予执行裁定,并要求属地政府组织强制执行。可直至2019年,该违法建筑物仍未被拆除,土地违法状态持续5年之久,行政处罚决定书、执行裁定书沦为一纸空文。
对此类土地违法案件的执行,广东法院实行“裁执分离”模式,执行依据、执行裁定、执行实施分由不同主体履职。主体多元、机制不畅,导致“信息壁垒”,“裁而不执”问题较为突出。市检察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模型构建主要分数据筛查、数据碰撞、比对识别三个步骤。经过数据筛查,形成土地违建行政执法数据库和土地违法裁判数据库,再利用表格函数工具碰撞出重叠数据,并经过调取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进行比对,最终实现在土地违建执行领域有效拓展案源、发现监督线索、加强类案监督。
针对这类案件,中山市检察机关先后制发类案检察建议22份(涵盖515个案件),采纳率100%;推动退还土地33.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物29.65万平方米,恢复耕地7.26万平方米,恢复永久基本农田1.69万平方米;发现公益诉讼和刑事案件线索23条。监督办案的同时,推动行政机关建章立制,协同共治。
“该模型可以解决全国各地‘裁而不执’监督线索发现难的共性问题,还可筛选人民法院‘违法行政裁定’、行政机关‘违法行政处罚’或‘怠于申请执行’等监督线索,进一步拓展监督案源,应用空间和前景广阔。” 市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