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桂华
■市政协委员陈宁宁:
改善特色精品村交通状况,让村民游客“行”无忧
经过各方精心运营,我市茶东村、雍陌村、安堂村、里溪村、曹边村等特色精品村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节假日游客越来越多,这也给村内外的交通带来了很大压力。陈宁宁表示,由于乡村公共交通承载能力有限,游客基本是自驾出行。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大量自驾车到了村口附近就已经开始拥堵,节假日有些村口拥堵的车龙达几百米。车辆到了村里也没有足够的停车位,只是靠路边停车,占用本来就不宽敞的道路。“这一方面导致村民的正常出行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也带来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陈宁宁提到,有些乡村道路缺少减速带、防撞栏杆等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村民和游客的交通安全保障尚需加强。
陈宁宁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可以为特色精品村安排改善交通的专项经费,包括规划设计经费、建设改造经费、疏导服务经费;同时,聘请专业的技术机构进行整体交通规划和设计,借鉴国内外旅游景点的交通规划设计的经验,提升整体交通水平。如遇节假日或旅游旺季,可以增开节假日临时公共交通,或者采用预约公交形式,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提供公交服务。“还可以进一步做好停车场规划和村内交通接驳,包括在村外建设独立停车场、电瓶车接驳、村内观景线路电瓶车、村内共享或出租自行车等。”陈宁宁说。
■市政协委员胡汉超:
进一步擦亮广珠城轨中山站“城市名片”
市政协委员胡汉超认为,中山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作为中山重要交通枢纽的广珠城轨中山站势必要担负起更大的对外联通功能。而中山站作为我市的对外窗口,不仅体现着我市的城市形象,也深刻影响着外地游客到访中山的概率和体验。
胡汉超认为,目前中山站广场设计伟人故里元素不显著。高铁站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既要用情谋划并作适当的更新改造,又要用“绣花功夫”对广场细节进行打磨。在对中山站改造中,融岭南文化、侨乡文化等中山文化元素。
他建议适当扩容站前广场,在地砖、沙井盖、广场边缘石砖立面上绘制中山历史沿革、非遗文化、历史文化街区、特色美食的简洁图文,充分展示中山文明元素。在慈善万人行、小榄菊花会以及中秋春节等重要节庆时,还可以对站前广场进行主题布置,为进出站乘客提供网红打卡点。
此外,他还提出应尽快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中山站的窗口地位。例如优化乘客换乘系统,完善汇聚市内至中山站的快速公交网络,并加密快速公交车次;同时,完善配套商业设施,设置餐饮、酒店、快递、手信特产销售,既满足旅客需求,还可以销售杏仁饼、腊味、神湾菠萝、石岐乳鸽、脆肉鲩等,全方位满足旅客“吃、喝、购、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