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三角镇,生鱼逐渐成为该镇农业支柱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是,当初分散的个体渔农,因缺乏规模化组织而难以与现代化大市场相对接,同时缺乏技术人才支撑,黑鱼养殖长期处于“量大利薄”的尴尬状态。
近几年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以专业博士带头、师生共同参与的技术服务团队,发挥“院园融合”特色优势,瞄准三角镇黑鱼养殖业,以淡水产品技术服务协同中心为主要实验平台,通过强化“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思维,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同时,补齐第二、第三产业短板,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产教融合延长养殖产业链
黑鱼又名乌鱼、生鱼、才鱼。中山三角镇黑鱼养殖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初,光明村的渔农陆续开发了1000多亩黑鱼养殖场,零星分散,不成规模。后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从4000多亩扩大到近万亩,产量位居中山甚至广东之首,但依然存在规模化生产缺标准、养殖成本难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难保障、养殖尾排放难达标、企业品牌难创建等诸多瓶颈。为了让养殖户摆脱困境,火炬职院技术服务团队依靠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根植当地产业发展,通过实地调研,提出黑鱼全值化开发利用研究课题,并协助企业建成华南地区第一条黑鱼深加工生产线。项目投产后,仅2020年三角镇黑鱼养殖户就增收20%,此项目被列为中山市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技术团队受邀前往中山5个镇街,对600余人进行技术培训。《中国教育报》《中山日报》对该项目进行深度报道。
■“三链”思维构建协同模式
黑鱼等水产品是典型的第一产业,提升产品效益,必须强化产业链思维、技术链思维、人才链思维。通过调研和实践,火炬职院技术团队提出政产学研协同助力产业链发展的社会服务模式。
以食品专业为基础,火炬职院创建中山市淡水产品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并获得市科技局批准建设。以协同创新为纽带,他们引进中国焙烤糖制品工业协会、广东食品学会、中山市食品学会、广东焙烤产业创新中心等机构的创新资源,先后与市内美味鲜、咀香园、基快富、嘉豪、采蝶轩等多个著名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性”走向“生产性”,促进创新融入当地产业,促进“产、学、研”三方在较高层次和水平上进行深度融合。
结合协同创新,火炬职院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步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食品专业11门核心课程紧密围绕这一模式设置,让学生跟着专任老师和兼职老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产业的脉动融入专业教学。学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还与国内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既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又为科研平台寻找研究方向,还可为中山农产品深加工做好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火炬职院健康产业学院食品专业已为农户提供公益讲座、培训、参观学习4800人次,为渔农开展检测服务100多次,开发养殖加工专利11项,开发产品36个,制定团体标准2项、企业标准2项。服务协同创新团队为三角镇黑鱼养殖合作社、渔歌子公司提供常年技术指导,还赴中山5个镇街为600多人次提供深加工技术培训,得到农户和市农业局专家的好评。
郑建玲 岳才瑛 李衡 钟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