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报君邀请了中山6名志愿者代表,分享他们与志愿服务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家浩 王欣琳
通讯员 阮洁姿
梁冬梅
(乐心志愿服务总队队员、桥岗社区文化党群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参与志愿服务超10年。)
我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退休后,与其整天在家看电视,不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之余也能收获快乐,这就是我坚持做志愿者的动力。
我从最平常的事入手,开展志愿服务,例如在石岐居家养老中心志愿岗值班,陪来中心的老人聊天,他们开心,我就觉得很有意义。我还经常参加各社区的节日慰问,探望孤寡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每周末还会在金钟湖公园、孙文纪念公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行人有序停车等活动。
杨鑫刚
(“无废”文化青年先锋队志愿讲师、“低碳你我他”生态环保志愿培育计划项目发起人之一,开展志愿服务约2年。)
最开始成为志愿者,是因为所在行业会涉及公益活动,身边志愿服务氛围很浓厚。参加过几次活动后,我逐渐在其中找到兴趣,做志愿既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也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
对我来说,志愿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进社区宣传无废文化,通过给家长和孩子们分享无废理念,让大家了解低碳生活,也带动群众参与到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环保活动中来。在发起“低碳你我他”生态环保志愿培育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后,我们开设了环保公益课堂,到雍景园小学、火炬开发区第九小学等7所中小学授课,约900位学生参与。今后,我们将继续传播无废理念,不仅针对学生群体,也会进社区、商圈等传播生态环保知识。
王悦鸣
(南区良都社区中图公益志愿服务队队长,参与志愿服务6年。)
2017年,因为想找一幢老房子进行改造,我和朋友来到南区。偶然间我了解到“益”起保育侨房——侨房保育宣传推广计划项目,它致力于让侨房重焕光彩。于是,我参与了项目筹划,也加入了志愿者行列。
我们对传统文化始终有种情结,但如何让更多人产生相同的情感,我们还在探索中。活动前期,我们开展了侨乡导赏、侨房写生、侨乡摄影、侨房知识课堂等近300场公益活动。印象最深的是“燕河居”的保育过程,从“凋零”20多年的老房子,变成旅游打卡点、侨房活化示范点、侨房保育活动基地。
近几年,经过政府、各机构团体等共同努力,重新保育的老房子越来越多,关注度日益提升。今后服务队将通过侨房这个载体,让更多人了解侨房和华侨历史,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以及文创文化的传播与输出,丰富老房子的内涵。
王 新
(步步高民乐团志愿服务队队长,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近7000小时。)
读大学时,教我音乐的教授就是一名志愿者,受老师的影响,我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2022年1月,我成为中山市步步高民乐团团长。在带团过程中我们得知,广东音乐特别是中山粤乐宗师——吕文成先生的作品并不为人所了解,甚至很多人不识高胡等民族乐器。因此,我想到把推广民乐和志愿服务结合,在同年11月申请成立了步步高民乐团志愿服务队。
我们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等,引导团内的演奏家化身志愿者,同时招收爱好民乐、乐于奉献的朋友加入民乐团,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今年2月至11月,我们做了3场大型的吕文成音乐巡演,近2000名观众观看,还在校园、商圈进行公益演出,至今已开展35场活动、吸引近1500人次观看。
余新皇
(三乡镇“育苗”助学计划志愿服务队队长,参与志愿服务15年。)
我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是想多结识朋友、开阔眼界,希望尽自己能力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一开始接触助学计划,是基于国家发出关心下一代的号召。我结识的志愿者朋友比较多,他们了解村(社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情况,三乡镇志愿者协会也提供了排查名单。于是,我们进行初期走访排查,尽所能去帮助他们。很多孩子在读小学时就得到我们的帮扶,现在他们读大学了,还经常发消息和我分享近况。我希望,未来获得帮助的人越来越多,但是需要帮助的人越来越少。
陈从虎
(中山市物业管理行业康业物业志愿服务分队队长,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超1600小时。)
1999年,我从四川老家来到中山。起初,我遇到很多困难,但也得到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帮助。我也想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所以正式注册志愿者。
要做好志愿服务,必须组建一支有凝聚力的志愿队伍。在我的极力推动下,公司于2015年12月组建了中山市物业管理行业康业物业志愿服务分队,由我担任分队长。目前,队伍已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68人。
2017年,金钟湖公园完成改造正式开放,需要应急志愿者在周六日轮值,我积极报名参加。有天轮值时,遇到一名女孩脸色发白,躺在绿化带旁。我意识到不对劲,立马拨打120,通知公园开放大门,指引救护车最快速度到达现场,挽救了女孩的生命。
一开始,家里不支持我做志愿服务。为了获得他们的理解,我带着家人一起做志愿服务。现在,他们也成为了志愿队伍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