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飞跃伶仃洋 新闻列表
~~~——深中通道从动工到通车,中华白海豚常来“串门”,背后是一笔精细的“生态账”
~~~——
~~~——“​畅享深中通道美食节”引来不少深圳客
~~~——
~~~——

 
2024年07 01
甲辰年五月廿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4年07月01日 飞跃伶仃洋 扩展 收缩 默认

舍得:多花3000万 值得:国宝来同框
深中通道从动工到通车,中华白海豚常来“串门”,背后是一笔精细的“生态账”
中华白海豚多次出现在深中通道项目附近海域。(视频截图)
  6月30日,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开通。天堑变通途,珠江口两岸往来的滚滚车流桥上穿梭,跨过伶仃洋。

  大桥通车前,一批“稀客”提前“造访”,被网友记录下来。在中山渔民梁荣生今年初拍摄的几段视频里,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三五成群地在船边嬉戏,时而欢快鸣叫,时而跃出海面。

  深中通道施工区域穿越全世界现存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珠江口,这项堪称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国宝”与超级工程“同框”,这种难得的画面又因何出现?

  统筹:吴森林

  采写:本报记者 隋胜伟 何淼

  多花3000多万元的工艺选择

  深中通道施工海域与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公布信息显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数量约2500头,保护区内有1000头左右。

  “保护区只是中华白海豚栖息的核心区域,整个珠江口都是它们的活动范围,保护中华白海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肖尤盛表示,保护中华白海豚,就要考虑到噪声、船舶油污及废气、泥沙等影响,对施工工艺要求极高。在分布着将近30万立方米的风化花岗岩的沉管区域,海底基槽开挖,不得不面对工艺上的选择。

  “用传统爆破方式,用时少、成本低,但造成的扰动大,炸药的化学物质会造成一定污染。”中交广航局深中通道项目经理马定强介绍。

  如何选择?绕不过一本经济账。马定强说,用传统爆破工艺,处理30万立方米岩石只需要三四个月。用凿岩工艺,在基槽岩石分布范围广、埋藏深、硬度大的条件下,施工效率较低,所需时间约一年半。由于施工时间较长,设备磨损维修费用多,还要多花3000多万元。经过比选论证,项目最终采用了世界范围内鲜有先例的凿岩工艺,投入了具有定深、自动掘平整、环保碎岩功能的“金建”轮,利用重达35吨凿岩棒对连片较坚硬的花岗岩进行凿岩破碎。

  马定强最后分享了一个温情画面:项目快结束的时候,几头中华白海豚偶然游到施工船舶附近海域,大家兴奋地拿出手机拍照。“那时候就觉得,我们的选择是对的,这是完美的结果。”

  大国重器的“保姆式”服务

  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包含复杂施工环节和多个施工单位,没有一套体系,保护措施难以落到实处。

  “制定系统的保护措施,是每个项目单位进场的前提条件之一。”马定强拿出一沓文件说,施工前,中交广航局提前制定了《中华白海豚保护管理制度》《中华白海豚保护应急救护预案》及水环境监测等全方位保护措施。比如,船舶500米范围内,如果有中华白海豚出没,必须把航速降低下来,限制在10节以下(1节=1海里/小时=1.852公里/小时)。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宁进进举例说,为减少海上施工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一航局自主研发了世界上安装能力最大、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的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与传统安装工艺相比,单个管节安装可节约燃油80吨以上,减少废气排放约100万立方米,不但降低了施工成本,更加保护了海洋环境。

  大国重器“一航津安1”成功应用,24小时完成一节沉管浮运安装。“这就有效地减少了人员、设备产生的废物排放和建筑垃圾的排放,从而将中华白海豚赖以生存的环境干扰降到最低。”宁进进说。

  “边界地带”的积极信号

  “中山海域出现多只白海豚。”今年2月,有市民在中山海域内拍摄到多只中华白海豚,视频在抖音平台传播。目击者称,深中通道附近也有。

  今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发布题为“惊喜!当超级工程遇上中华白海豚”的视频,展示深中通道建设期间,建设人员在施工区域拍到中华白海豚的景象。

  “前一年11月份,到第二年的2月份,差不多这段时间,在中山海域看到中华白海豚。”近年来随考察团队调研中华白海豚种群变化的渔船粤中渔“18181”号船长梁荣生说,几乎每年都能在中山海域发现中华白海豚,尤其是在中山大桥和深中大桥附近海域。

  中华白海豚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作为粤港澳三地共同保护的“旗舰物种”,中华白海豚处于河口生态系统食物链金字塔顶端,其种群状况反映了河口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有专家认为,中华白海豚从保护区到中山海域,多半是偶然现象。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跟港珠澳大桥相似,在人为降低影响和大面积施工停止后,岛礁效应逐渐产生,日渐丰富的鱼虾成为中华白海豚出现的一个因素。

  “深中通道附近的中山海域,属于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栖息地边缘地带(最北边界的一部分),中华白海豚发现的频次和数量相对较少,多数是在枯水季节,海豚追捕食物而上溯到这个海域及河口。”从事中华白海豚调查研究10余年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敏认为,边界位置其实对于中华白海豚整个种群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其海域环境的宜居性关系到种群栖息地的往外扩张,还是向分布中心收缩。“随着深中通道这个工程的结束,这一片海域正慢慢恢复。我们可以相信,未来的日子里,这片区域极有可能成为中华白海豚重新利用的栖息地。”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