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时事 新闻列表
~~~——
~~~——
~~~——分享从医经历和体会
~~~——
~~~——
~~~——
~~~——门票1小时售罄

 
2024年08 23
甲辰年七月二十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4年08月23日 时事 扩展 收缩 默认

探秘“最后一块拼图”科学家提出地幔动力新机制
  新华社上海8月22日电 深藏在地球内部的地幔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通过对地球板块边界动力学观测上“最后一块拼图”——北冰洋加克洋中脊的科学考察,科学家提出地幔动力新机制。

  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院士领衔、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等单位中外科学家共同参与的这项研究,首次发现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岩浆活动存在超强的变化,提出主动和被动地幔上涌双机制控制了全球洋中脊系统,这对地幔动力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8月21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刊登了研究论文。

  根据地幔动力经典理论,洋中脊下的地幔,被板块拖曳着向上运动而呈现被动上涌,称为“被动地幔上涌”模式,形成的岩浆量(即地壳厚度)受扩张速率的控制。北冰洋加克洋中脊是典型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科学家一直预测那里难以形成地壳,地壳厚度可能接近于零。由于北冰洋加克洋中脊海域常年冰封,开展冰下海底地震探测十分困难,成为地球板块边界动力学观测上“最后一块拼图”。

  2021年,在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李家彪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国产设备,依托“雪龙2”号,在北冰洋加克洋中脊海域开展了大规模冰下海底地震探测,共投放自主研制的海底地震仪(OBS)43台,成功回收42台,获得大量珍贵的科学探测数据。

  李家彪说:“最初,我们是奔着寻找北冰洋加克洋中脊超薄甚至缺失的地壳而去的,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我们发现了超强的变化、部分区域甚至厚达9000米的地壳。”

  论文第一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涛介绍说:“2014年,我们在另一个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典型代表——西南印度洋中脊,也发现了超厚的地壳。将这两种现象结合起来,我们突然醒悟,原来这种超厚的地壳很可能是常态,是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特有的超强变化。”

  通过对全球数据深入分析和一系列模拟,李家彪团队提出:在占全球洋中脊系统约20%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下,“主动地幔上涌”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主动地幔上涌的高敏感性,导致了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极端变化。主动和被动地幔上涌双机制控制了全球洋中脊系统。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