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周刊 新闻列表
~~~——
~~~——

 
2024年08 26
甲辰年七月廿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8版 2024年08月26日 文化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大湾区客家人的追“根”铸“魂”之旅
▲航拍南朗白企村(局部)。(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王云 摄
▲《客家魂》封面。 广东人民出版社供图
  杨宏海

  客家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支,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所谓“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说的就是客家人不断迁徙、落地生根、播迁四海。过去,有不少描写客家人的文学作品,如程贤章的《围龙》、谭元亨的《客家圣典》、安国强的《客家大迁徙》等,大都是以宏大视野去描写客家人波澜壮阔的人文变迁。最近看到一部纪实作品书稿《客家魂:广东白企村人文图谱》,以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只有2000多人的客家乡村为观照,去追溯客家人的前世今生与铸“魂”之旅,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程明盛是中山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山市首届十佳记者。他是湖北省孝感人,却对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客家人深感兴趣。作为一位从事新闻业的作家,程明盛曾创作出《大国空村》《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等纪实文学作品。当他深度接触到中山市一个客家村庄——白企村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希望借助一个村去走近客家群体。于是,他以中山白企村为点,以客家族群为线,从个体出发,由点及面,以小见大,深度挖掘客家人的精神基因,经过一年多的调研与撰写,终于拿出了这部别开生面的作品。

  一、以记者视角深入客家乡村田野调查与实地采访

  白企村地处中山市五桂山区,世界八大候鸟迁徙线路之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上,拥有大自然的天然馈赠,风景秀美,三条发源于五桂山的河溪,灌溉沿途村庄后流入大海。其下辖23个自然村,是中山市自然村较多的行政村。该村开基祖大都在明、清时期,从河源、梅州等地辗转迁来,是典型的客家山区村。

  作为一个新广东人(新客家人),在客家方言不通、资料匮乏的情况下,程明盛一开始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以真诚的态度、以记者的敏锐与锲而不舍的精神,赢得了白企人的信任。他常常采取聊天式调查、卧底式采访的形式,跟受访对象接触和交流,往往抛开笔记本,以一部手机替代录音机,进入现场前就打开录音。一天调查结束回到住处后,就及时整理录音、照片、视频和笔记,梳理进一步调查线索,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多数调查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

  在深入调研与采访中,作者顺藤摸瓜收集资料,对白企村有了三个发现:其一是“红色之村”。白企村所在的五桂山区(包括白企村),是当年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国少将谢立全撰写的革命回忆录《珠江怒潮》,记录了当年被誉为“小延安”的五桂山区,这里留下众多抗日旧址和英雄故事。

  其二是“华侨之村”。白企村是旅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远超过本地人口的山村。一代代白企人漂洋过海,走出了“秘鲁鞋王”黄仲儒、“夏威夷种植王”黄亮、“夏威夷快餐王”甘开松。其中户籍人口仅168人的灯笼村自然村,走出了三任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在澳门,还有一位以经营“客家凉茶铺”出名的白企人。

  其三是“厨师之村”。白企村做过厨师的不下400人,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厨师。余剑锋和余敬科是改革开放之初从白企村走出的第一批大厨,三四十年里,他们从家乡白企村带出了上百位厨师,他们的徒弟又带出一批厨师,形成白企厨师群落,在珠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广有影响。

  正是有了这种“发现”,令记者出身的程明盛与白企村结下不解之缘,深感白企村就像一本打开的客家书,精彩纷呈、常读常新,总也读不完,激励着他融入客家这个特殊群体,去寻找客家文化的根与魂。

  二、从白企村看新老客商的文化传承

  客商,是由深厚客家文化孕育的客家商人群体。“诚信为本、创新为要、家国为魂、四海为商”是公认的客商精神。长期以来,白企村人四海为家、开枝散叶,主要分布在美国、秘鲁等国家及我国港澳地区。他们较多通过宗亲关系或亲戚邻友介绍迁徙海外,在异国他乡长期的创业开拓中,立足商海打拼,逐步形成守望相助、抱团取暖、用人唯贤的经商之道。如“秘鲁鞋王”黄仲儒与“夏威夷种植王”黄亮本身就是族亲,而“夏威夷快餐王”甘开松与原乡华侨华人也关系密切,他们之间彼此常有来往,并相互帮助,因而成就了一个个商业成功的故事,体现出白企人新老客商的文化传承。

  仅有2000多人的白企村,就有1/6的人口会厨艺。追溯他们的学艺路,便追出全村一代代厨师的传承,从中了解到一个村庄亲带亲、乡带乡的学艺路径。

  余剑锋和余敬科这对叔伯兄弟,是改革开放后从白企村走出的第一批大厨,共同创办了深圳市阿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这两位中国烹饪大师,带出白企厨师群落,创造性地传承了粤菜文化,经营出一条富民之道。与他们同时出道的还有1969 年出生的余霭廉,他不仅成长为“珠海名厨”,还带出余旭源等家乡名厨。

  白企村返乡创业大厨甘作舟,1999年从南朗理工学校毕业不久,便跟余敬科学厨艺,修成大厨,长期担任大酒楼鲍鱼房主管。甘作舟不忘反哺桑梓,携都市烹饪技艺回乡,帮助带旺当地客家村落餐饮。

  “夏威夷种植王”黄亮,其父亲黄朝安于1884年去夏威夷农场做工。黄亮久经商海沉浮,终于为家族的兴旺发达打下基础,其家族后代现有500 多人,其中在秘鲁超过300人,在港澳有100多人。黄亮及族人经过多年奋斗,成为成功的商人,不仅经营夏威夷瓦胡岛最大的湿地农场,还创办了当地具有地标性的房屋租赁公司“黄家村”。

  “秘鲁鞋王”黄仲儒,其父亲早年从白企村去秘鲁。1952年黄仲儒15岁时,孤身去澳门投靠远亲,1957年又从澳门转去秘鲁,在父亲的杂货店打工,1964年创办了现在的鞋厂,到2023年已经59年了。工厂有一万多平方米厂房,800多员工,每天生产2000多双鞋。他在秘鲁开了38家连锁店,至2023年已87岁,仍然老当益壮。

  在海外打拼的白企人,有一种可贵的品质,就是守望相助、抱团取暖,做到识才爱才、知人善任。如黄仲儒在秘鲁从事制鞋业,因1968年初秘鲁经济不景气,又发生一场政变,许多工厂倒闭,黄仲儒的鞋厂也到了破产边缘,为此他向黄亮求助借款。黄亮十分器重堂侄黄仲儒的才华,拟招揽他去夏威夷打理生意,当他看到堂侄黄仲儒并没有因挫折而灰心丧气,而是坚持要留在秘鲁重振产业,反而增添了对他的信心,当即应允借40万美元帮黄仲儒渡过难关、令他东山再起。

  几年后,黄仲儒成为“秘鲁鞋王”。为扩大产业规模,他物色到同乡后辈、年轻的大学生陈金海,三次诚邀还在大学读书的陈金海加盟公司。陈金海这位攻读会计和工商管理双学位的学生,终被黄仲儒求贤若渴的知遇之恩所感动,“士为知己者用”,以合股身份加盟,与黄仲儒合作,把公司做成秘鲁鞋业界的引领者。

  “夏威夷快餐王”甘开松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岁那年,甘开松听从父亲召唤,奔赴美国夏威夷,不久被同乡邀请合股买下一家牛奶面包店。他们结合本地实际,将店子从卖牛奶、面包改成夏威夷烧烤,针对当地人的需求特点,融合了多国的饮食元素,经过多年经营,创造并注册了“慕苏比”午餐肉饭团。“慕苏比”用模具将饭压成长方体,加上酱料、放进午餐肉,用紫菜包起来,好吃又方便,很受客人欢迎,早在2005 年,该公司就成为全美15家增长速度最快的快餐企业之一。

  实践中甘开松认识到,连锁企业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管理人才,因此他特别注重在员工中发现人才,并实行激励机制。他发明一种“员工晋升合伙人”制度,不惜拿出股份作为吸引优秀员工的筹码,扶持他们开分店,帮他们担保,还借钱给他们,由此吸引来不少拥有高学历的青年才俊。他们被甘开松的创业激情和“员工晋升合伙人”制度所吸引,最终圆了创业梦与老板梦。

  三、从白企村看海外新生代客商的经商之道与家国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据《客家魂》书稿介绍,在白企村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中,绝大多数都延续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他们当中不少人接受高等教育后,喜欢选择“开店”,即愿意放弃“金饭碗”去下海经商,从这些白企籍华侨华人新生代身上,分明看到海外客籍新生代不同的人生选择。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稳定也是最具向心力的群聚关系。每逢清明前后,就有许多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返乡祭祖,或去当地华人公墓拜祭逝去的亲人。白企村的海外乡亲也不例外,拜祭都会依照传统的风俗礼仪。黄亮的家族在夏威夷生活了100 多年,已经融入当地,子孙后代很多人不懂中文,已经无法用中文记录家史,但他们还是恪守“慎终追远、不忘祖根”的古训,用英文来撰写家谱,以此追寻来时的路,寻找父辈祖辈的精神传承。而今,借助这本英文的家谱,一个华人家族的历史,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在中山市博物馆,征集了一批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资料,其中有30多件白企村灯笼坑的侨批,都是黄氏华侨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从秘鲁利马写给家乡亲人的,其中谈及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村办学校及出洋谋生等,字里行间体现一代华侨华人深厚的家国情怀,读了令人感动。

  1987年跟着胞兄黄伟强去秘鲁的白企村人黄献兴,1995年转去夏威夷发展,从餐饮做起,再转投种植业,现已拥有过百英亩菜地,是华人圈知名的蔬菜产销大户。他自幼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在农庄里所有的活都亲力亲为,修车、开车、搞装修,什么都会。妻子甘红芳则热情大方,聪明能干,可谓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形成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格局,配合得天衣无缝。

  尤其是他们的处事与经商之道,展示出一种客家人特有的智慧:如农场为了接送员工上下班,黄献兴专门买了一辆奔驰中巴车;农场的房子租给外人能收2000美元,他半价租给员工;台湾籍的业务骨干朱台宁,读大学时被聘来公司兼职,2022年大学毕业后正式入职公司,黄献兴送了一台小车作为毕业礼。对此,他们有自己的“经济账”:买一辆15座奔驰车花5.5万美元,月供表面上是农场在支付,其实是员工在供车,因为节省了员工分散居住而等车的时间,“再说,工人对人说老板买部奔驰车给我们坐,也有面子。”又如买车送给业务骨干,他认为“买得很有价值”。这种看似朴素的价值观背后所计算的人生账更高明。其实,帮人帮己,以心换心。就如送车给这位台湾籍的业务骨干,她感恩老板的关怀,亦全身心帮助公司打理业务,让黄献兴夫妇出门办事可放心,等于找到可以依靠的职业经理人。当被问到这种人生哲学是从哪里学到的,黄献兴笑笑说:“小时候大哥就教导我‘做人做事要算大账、不算小账’!”

  四、从白企村看挖掘文化与生态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综观《客家魂》全书,有几点印象尤为深刻。其一是语言简洁明快、朴实平易,人物与故事在娓娓道来之中,如小溪流水,腾着细波微浪,令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受感染。其二是细节也是其中重要特色。如写白企村灯笼坑村民记忆最深的百年鸡心柿树,高高地立在院子里屋墙边,长满绿叶、像一个绿色卫士。柿子摘下后,先将陶缸烤热,再将柿子叠放在陶缸里,每层柿子中间垫一层榕树叶,装满后盖上陶缸,三五天后熟了,红彤彤的,主人先拿柿子拜月光,再分赠给乡邻亲友品尝……此种描绘,能勾起多少海外游子的不尽乡愁!其三还是在于一种“发现”, 作者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在大湾区背景下一个村庄的历史变迁与客家族群新的文化特质和闪光点,令人回味无穷。

  近些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给大湾区所在城市中山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样也给客家人这一群体提供了重大机遇。可喜的是,包括《客家魂》作者在内的有识之士,已与白企人共同携手,努力挖掘白企村客家文化资源,探索“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中,白企村文化振兴和生态发展的现实路径。

  随着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开发,白企村举行了首届白企村客家粄比赛,又举办了白企首届荔枝美食嘉年华,许多农庄大厨踊跃参加相关活动。此外,农耕体验基地、锦鲤养殖场、南药种植园等项目也逐步在白企村兴起,当地的中草药亦运到澳门开“客家凉茶铺”。年轻大学生、海归等知识精英已涉足白企村,开发这里丰沛的生态资源,幻化出一个自然天成的世外桃源。

  几百年前,客家人从梅州、河源等地迁徙而来,落户中山白企村,后来又漂洋过海走向五洲四海,在世界各地留下足迹,开枝散叶。无论是扎根原乡,还是已成为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白企人,他们都勇于开拓,筚路蓝缕,不断丰富一个族群的迁徙史与心灵史,书写大湾区客家人的追“根”与铸“魂”之旅。

  我在主持《滨海客家》一书的编撰中,将滨海客家的文化特征定义为“开拓、包容、重商、进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中山白企村,便具有滨海客家这样的一个典型特征。感谢作家程明盛挖掘出大湾区这么一个客家山村,呈现出众多精彩的人物,以此讲好新时代客家人寻“根”与铸“魂”的故事,以独特视角为客家文学版图增光添彩,功莫大焉!

  作者简介

  杨宏海,广东省梅州市人,深圳首批文艺名家工作室——“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领衔人、深圳市原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正局级)、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