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新闻 新闻列表
~~~——
~~~——东莞两个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社区)找准定位,依托产业走出振兴路
~~~——
~~~——1人获“国际级运动健将”,3人获“国家级运动健将”

 
2024年09 04
甲辰年八月初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4年09月04日 新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因地制宜激活一池“村”水
东莞两个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社区)找准定位,依托产业走出振兴路
南社村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极具岭南农耕文化传统特色。受访者供图
石鼓社区人居环境优美,尽显莞邑风情。本报记者 文波 摄
  随着全省“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各地的乡村发展建设加速。和中山一样,作为“直筒子市”的东莞市,在推动“百千万工程”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8月21日,“大桥时代·走读湾区”中山采访团来到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社区)——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与南城石鼓社区,一个是文旅资源丰富的古村落,一个是发展程度较高的城中村,借此管窥它们的思路和做法,思考能否为中山提供借鉴。

  总策划:伍学标 李庆辉

  总统筹:程明盛 林小军

  策划:吴森林 陈晔 黄凡

  统筹:李红 采写:本报记者 陈雪琴 黄启艳

  茶山镇南社村

  打造“南社模式”,保护与活化齐头并进

  老祠堂、古民居、石板路……在烟雨朦胧中穿过南社古巷,仿佛穿越回到了明清时代。这个始建于宋朝的南社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数据显示,经过多年运营,南社村景区年接待游客量从2006年的11万人次提升至上百万人次,增长了9倍;旅游综合创收从十多万元提升至上千万元,增长了100多倍,真正实现了富民兴村。

  数字背后,是南社村在“保护优先、分级分类、活态传承、文旅融合、共同富裕”的理念上,通过引进民间资本、聘请专家顾问等方式,探索出的一条极具茶山特色的古村落保育活化路子,被称为东莞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南社模式”。

  南社村党委第一副书记胡炜佳介绍,南社村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社明清古村落,村内现存祠堂32间,古民居250多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本体19处、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7处、历史建筑94处,是国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起初,由于村内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致使各项修缮性工作实施起来畏首畏尾,加上资源的分配倾斜,导致其他基础设施、古旧民居修缮缺乏维护资金,成为南社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矛盾。

  为了解决古村保护任务重、力量单一的问题,南社村找到广州大学相关专家,提出了“分类分级保护”的措施。具体而言,将国保(文物)单位与普通风貌建筑区分开,将日常一般管养维护和修缮工程区分开,不同类别的建筑在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修缮方案。同时,茶山镇在2004年就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制了《南社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为后续村民自保和文物修缮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旺丁不旺财,叫好不叫座”,文旅资源难以实现经济价值,曾一度困扰着南社村党政班子成员。“缺乏专业的市场运营机制,忽略了业态开发,古村落空有景致。”胡炜佳坦言,仅靠微薄的门票收入,难以承受文物保护的巨大资金缺口,古村保护工作难以持续。

  为此,南社村推动与本土民营企业——东莞南社创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社创意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该公司获得古村落的开发、运营权,村委会则负责统筹监督。最终,双方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在保护基础上进行村落环境治理、古建筑修缮等工作,并加大业态开发力度,以民宿开发为主,同时引导村民参与景区商业运营等,形成良性互动模式,实现了景区收入连年攀升。

  活态体验传承文化,古村落“活”了也“火”了

  8月20日,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中心发布的《短视频时代的大众文旅生活白皮书》显示,南社明清古村落成为抖音用户打卡最多的十大乡村第四名。通过复刻场景、故事复现、互动体验,游客从常规的“观景”到“入景”,故事“活”了起来,古村落常常人头攒动,实现了“叫好又叫座”。

  斗乐、斗诗、斗茶……今年5月21日“国际茶日”当天,一场宋代茶会雅集活动在南社明清古村落拉开帷幕,观众深入了解了宋代茶文化特色,也让东莞茶山茶文化品牌文化深入人心。胡炜佳介绍,结合南社农耕文化、古建筑、传统祠堂文化、茶文化等自身禀赋,以及周边牛过蓢古村落、生态园等自然风光,南社古村落被定位为“岭南文化活态体验古村”,重点推出非遗体验、民俗活动参与、传统美食品尝等项目,力争打造湾区传统文化活态体验区,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感,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

  南社创意公司营销总监陈玲表示,村内有250多座古民居,公司租赁了其中的7成,租期为50年。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原则,南社创意公司聘请专业设计公司,为古村编制了15年长期规划。按照不同定位,将租赁民居划分成民宿、文创、乡情体验等4个片区。面对村民的个性化要求,南社创意公司按照“一户一策”的模式签订合同,得到村民的支持和认同。

  陈玲认为,在乡村古建筑开发活化中,不仅要注意延续古建筑的原始功能,也要维护好人与建筑的关联纽带。对此,南社创意公司花了不少心思。以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存的32间祠堂为例,结合“南社忠孝文化节”等各类文化主题,将其活化成书画、摄影、非遗、长寿、村史、莞香等不同主题展览馆,实现了“一祠堂一品牌”的展陈矩阵。在民宿设计方面,该公司打造了隐香古苑、南社人家、茶示·茶部落等不同主题的民宿。

  南城街道石鼓社区

  “工改工”推动产业升级,优质项目促村集体增收

  石鼓社区位于东莞市南城街道西部,地理位置优越,堪称东莞“城市中心门户”,自宋代建村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社区),石鼓社区正全力培育产城人深度融合,以人居环境提升、“工改工”和建设“农耕博物馆”为抓手,全面提升社区综合实力。

  石鼓社区党委委员李观达介绍,作为典型的城中村,改革开放后,凭借良好的位置,随着外资、侨资涌入,石鼓社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迎来高速发展,村民腰包逐渐鼓了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落后的厂房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土地效能难以提升。从长远考虑,2018年,石鼓社区就开始筹划,将辖区390多亩工业园区进行低效工业厂房改造,涉及园区20多家企业。“我们的决心很大,企业要么主动升级,要么租期到期后主动退出。”李观达说。

  目前石鼓社区有企业90家。据透露,目前社区依托“工改工”项目,正推进亚创智慧新城项目建设,该项目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省级节点项目、东莞市重点产业创新载体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能吸引超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年产值可达200亿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该社区总资产达到5.71亿元,净资产5.25亿元,人均股东分红达到10800元/年。

  乡村风貌持续美化,“城中村”也有诗和远方

  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城中村”不能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站在馀庆路上,青砖灰瓦、纹样窗格、石鼓花池,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整齐划一,赏心悦目。夜幕降临后,这些建筑外立面的灯带,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尤为绚丽。

  李观达介绍,在改造以前,道路两侧的建筑立面陈旧脏乱,还有不少雨棚随意伸出,整体美观度较差。而如今,环境整洁,乡风文明,给游客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他说,为了解决居民停车难的问题,从2017年开始,石鼓社区加大投入,目前石鼓社区内公共停车位从原先的700个增加至1300多个,停车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路边乱停乱放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

  数据显示,仅2020年到2022年期间,石鼓社区改造了20个重点项目,从建筑外立面,到主干道、社区防护坡、河涌景观带等重点区域,还建设了一批具有观赏性、乡土性、文化性、生态性元素的街头景观,全面提升市容市貌,不断提升社区品质。目前,石鼓社区正借助社区现有闲置土地资源,打造农耕博物馆及滨水风情街改造项目,让游客在“城中村”里也能找到“诗和远方”。

  李观达打开一本图册,在石鼓社区的规划蓝图中,一个集观光、休闲、科普于一体的农耕博物馆已蔚然成形。在与白马社区交界处的将军洲地块,石鼓社区拥有30亩闲置农田资源。在南城街道的统筹下,两个社区将对540亩农田资源进行连片打造,推动农文旅发展。

  为了促进农文旅连片发展,石鼓社区还计划将农耕博物馆相邻的滨水风情街进行改造。李观达说,社区计划对整条风情街的39栋农房统一改造,以古典风格为主,并且美化滨水两岸,与新增的文化园、水韵园等人文景观一起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游玩体验。

  记者手记

  找到乡村发展的同向发力点

  南社村和石鼓社区,东莞市两个不同类型的村(社区),在推动“百千万工程”中走出了不同的路子,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尊重本村(社区)的现状和发展规律,在产业发展中找到同向发展的发力点。

  南社村在文旅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社明清古村落,如何在保护和开发中,避免落入“千村一面”的窠臼或“旺丁不旺财”的发展怪圈?南社村以“保护优先、分级分类、活态传承、文旅融合、共同富裕”为理念,找到了古村落活化的“南社模式”。

  在“南社模式”中,有专业人士的参与,如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制规划,依托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东莞)创研基地、文物专家等专业力量,对“南社斋醮”“九大簋”等民俗进行抢救性发掘传承,并提炼出“忠孝传家,福禄寿全”等具有地方辨识性的文化元素。同时,引入专业公司南社创意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推动了文化活态传承。南社村“活”了也“火”了,更多的村民和年轻人回来了。

  用发展找到富民兴村的增长点、村民的认同感。石鼓社区属于城中村,城市化程度较高,土地资源有限,在多年的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着新问题。比如如何进一步推进富民增收、如何做好精细化治理等等。石鼓社区立足长远发展,从“工改工”切入,自2017年开始,将辖区390多亩工业园区进行低效工业厂房改造,短期的阵痛是必然的,但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然有利于未来村集体收入的增长。同时,谋划农耕博物馆和滨水风情街,在文旅方面挖掘增长点。采访中,记者还发现石鼓社区的村史馆非常有看头,在一栋五层楼的岭南建筑里,既有村史展,也有垃圾分类体验馆、图书馆等,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一个社区的蝶变,更让许多村民找到了文化归属和认同感。

  一定程度上说,一个村(社区)同向发力的着力点,最终归结到尊重人的需求,凝聚更多共识。两个村在拓宽富民兴村的路上,着眼长远,依托自身禀赋,忍住了短期阵痛,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