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成祖籍中山,是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被誉为“广东音乐一代宗师”。他设计粤曲唱腔、创制广东音乐代表性乐器高胡、创作近三百首乐曲,其中《平湖秋月》《步步高》《醒狮》等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弦外之音》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情景再现的呈现方式,力求还原吕文成先生重要的人生和创作经历。片中人物命运、广东音乐发展、动荡国运多线交织并行,反映吕文成对粤乐、粤剧乃至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和以粤乐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国音乐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创新精神。
统筹/李红 采写/记者 余晓霖 李红 见习记者 颜子怡 摄影/记者 文波
专家畅谈:
如何理解吕文成的音乐
●高胡演奏家李肇芳:
吕文成是“铁轨”,后来者是“铁轨”上的机车
“吕文成他就是一条铁轨,后面所有的人,只不过是在这个铁轨上跑的各种各样、不同款式的机车,一直延伸下去而已。”现场播放的纪录片片花中,上海高胡演奏家李肇芳倾情口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与丰富的素材支撑。
李肇芳与中山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精神偶像吕文成是中山人,他的母亲也是中山人,启播仪式举办是他首次踏上这片故土。在台上,李肇芳用地道的粤语向观众致意,“《弦外之音》于我而言,不仅是乡音,更是乡情。”
“高胡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尊严。我想一个人有一样东西能够支撑自己的尊严,获得一些成就感,这辈子就不算白过了。”李肇芳在片中感慨。
作为“中国高胡名家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第一人”,李肇芳曾被媒体赞誉为“在浦江守望广东音乐”。他表示,近百年前,吕文成在上海实践了广东音乐创新,不仅研制了高胡,还创作出《平湖秋月》《醒狮》《步步高》等传世佳作,在上海及北方引起轰动。“同样在黄浦江畔成长的我,作为后辈,深感传承好广东音乐责无旁贷。我会像一个哨兵,继续守望着广东音乐,这是我一辈子的使命。”李肇芳坚定地说。
●民族音乐研究学者郑伟滔:
广东音乐正是在吕文成5个10年中发展而来
在寻找吕文成先生生活轨迹与艺术成就上,纪录片创作团队得到众多学者与专家伸出援手,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学者郑伟滔便是其中代表。他的家中收藏了数目不小的广东音乐黑胶唱片,还整理了大量广东音乐资料,这些珍贵的史料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
郑伟滔现场讲述对吕文成的音乐、对广东音乐的理解。他说,吕文成的音乐创作对广东音乐乃至整个华语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生涯可以划分为5个10年:上世纪20年代,吕文成先生出道,在上海演奏弦歌,直到创作出由高胡和扬琴演奏改良而来的粤调弦歌;30年代,吕文成先生从上海到香港,开始了唱片公司的录音工作,这段时间里他原创了许多乐曲,通过一批广东籍演奏家的粤化,创造了今日所说的“广东音乐”;40年代,吕文成先生离开香港到了广州,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创作呈现出一个新的亮点——精神音乐,振奋万千人心;50年代,吕文成先生重回香港,创造出了商业化的舞场音乐;60年代,吕文成先生将以往四类音乐亮点集中总结、整理,形成了音乐精华、广东音乐、精神音乐、舞场音乐四大音乐创作版块。
“我们的广东音乐,正是在吕文成先生的一个又一个10年、一个接一个音乐创作亮点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称他为粤乐宗师。”郑伟滔动情感叹道。
●高胡演奏家曾秋坚:
吕文成为粤乐发展奋斗终生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启播仪式接近尾声,现场的高胡演奏家和中山本地乐手联袂演出吕文成名作《步步高》,弓弦在演奏者手中快速地舞动,高胡的音色变得更加激昂和高亢。现场喜庆祥和的气氛到达顶点,观众也不由跟着节奏打拍欢腾。这首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名作,不仅在当时的广东乐坛轰动一时,至今仍经久不衰。而让观众没有想到的是,演奏中还启用了吕文成当年用过的一把高胡,它来自吕文成的徒孙、高胡演奏家曾秋坚。
“其实我在香港读研究生的时候,论文就是研究吕文成的胡琴演奏艺术,也是因为这篇论文才跟了师父冯华。”曾秋坚坦言,刚接触吕文成的音乐时不觉得好听,甚至有些抗拒。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曾秋坚发现了吕文成音乐风格的妙处。“比如说,他的滑音有很多技巧在里面,还有以衬音为主的装饰音技法,通过节奏的变化进行加花变奏的手法……编曲一点儿也不随意,很严密,有自己大量的设计在里面。”近年来,曾秋坚通过对吕文成演奏的音响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记谱及相关艺术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吕文成的演奏特点和规律。
曾秋坚表示,高胡自吕文成创制成功至今,经过几代高胡演奏家的努力,不仅成为粤剧、粤曲伴奏乐队的“头架”,以及民族乐队中弦乐的高音声部乐器,更成为音乐院校的一门专业演奏课程,高胡的演奏技艺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他认为,吕文成作为粤乐一代宗师,为中国民族音乐、粤乐、高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吕文成所创作的粤乐作品数量之多,流行程度之广在粤乐史上实在无人可比;他所灌制的唱片多达270多张,使粤乐在世界华人地区及全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广,同时也为广大粤乐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音像资料。“吕文成刻苦钻研、博采众长、敢于创新以及为粤乐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曾秋坚说。
纪录片诞生背后:
如何再现宗师音乐传奇
●“男主角”余乐夫:
我对演绎吕文成的作品有一种责任感
活动上,《弦外之音》主创团队分享了纪录片拍摄“台前幕后”的故事,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它的诞生历程。
启播仪式现场,来自“南亭会”乐团的七位著名青年演奏家,演奏了一曲婉转流畅的《平湖秋月》。演奏团队中,高胡演奏者余乐夫正是成年吕文成的扮演者。
余乐夫出生在音乐世家,父亲也是一位高胡演奏家,家学深厚。在拍摄过程中,余乐夫的镜头几乎都是一次过,他解释道:“作为晚辈,我从心底里敬仰吕文成宗师,他是高胡艺术的开创者,也是一位非常具有先锋性的艺术家,我对演绎他的作品有一种责任感,会想在精神上靠近他。”
扮演了吕文成之后,余乐夫对吕文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除了继承吕文成的作品,更关键的是继承吕文成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
●艺术总监宋璋:
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使命
纪录片创作,是充满挑战与艰辛的,复杂多变的拍摄环境、难以预测的天气状况、海量素材筛选与编辑的繁琐,每一环节都考验着团队的智慧、耐心与毅力。在启播仪式现场,国家一级导演、广东声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宋璋分享了创作心得与感悟。
“我经常跟我们的摄制组讲,要拍好吕文成先生这一历史人物的纪录片,首先要明白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演进的原动力。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观众感受到这份原动力。这部纪录片拍的是广东的吕文成、中国的吕文成,更是世界的吕文成。”宋璋说在拍摄的两年半内,摄制组克服了诸多困难,最终将想要表达的深情厚谊与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成功地、深深地表达了出来,“我不太愿意提及背后的辛劳,因为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使命。”
●纪录片业界人士:
该片在各方面达到了电影级水准
作为人物类纪录片,《弦外之音》以鲜活的史实、细腻的情感和有温度的画面,再现了吕文成的精彩一生。现场,纪录片业界人士纷纷“点赞”。
无法来到现场的高胡演奏家余其伟录制了VCR。视频中,他肯定了这一纪录片的分量,认为摄制组下了很大功夫,把吕文成先生的生平以及艺术成就展现出来,这在中国民族音乐当代历史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著名纪录片导演、云集将来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佳梦认为,纪录片虽然只有两集共80多分钟,但是在当中可以看到艺术的发展、国家的命运、个人的选择等不同的线索,都穿插在一起进行叙述,从故事角度来说非常吸引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认为,纪录片摄制组能够从当代性入手,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通过融合性的纪实采访和搬演重现,以及写意性的表达和散文体叙事,使该片的精细度和颗粒度、饱满度都达到了电影级的水准。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刘洁认为,纪录片上下两集徐徐呈现出粤乐宗师吕文成跌宕起伏的一生,具有广东音乐集大成的、清丽悠远的特质,是一部拍摄精心、制作精良、叙事精致的好作品,处处透出智慧用心和努力的开拓。“一个大写的音乐人,带着中国人的品质,广东人的风采,中山人的特色向我们走来,沉浸在光明里。这《弦外之音》正是当下与历史、时代与人生、翻演与纪实、故事与音乐逐渐汇聚成的一曲经典的交响。”
听他们讲与吕文成的
不解之缘
●九旬长者回忆:
十七八岁已看过吕文成的现场版《醒狮》
启播仪式举办当天,多位与吕文成有渊源的人士“赴约”中山,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和吕文成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中国音乐本身有一种特征,就是旋律‘纯朴’”“始有希望创作新声,既能保存中国的风格,又能收和声音乐的长处”“鄙人十分愿意伸出双手与各位有志之士合作”……现场播出的一段肺腑之言表达着对民族音乐的赤子之心。这段由吕文成亲笔撰写的“衷心的话”,由中山本土作家、《吕文成评传》作者缪文森先生演绎。
缪文森今年已是92岁高龄,他清楚记得自己十七八岁的时候已经看过吕文成的现场版《醒狮》。“那时候就在石岐的悦来路,一个叫淇园的地方。”不过,在他的印象中,当时看到的演出与现在民族乐团的演出气氛有差异,“那时候算是商演,演员们非常活跃,整个乐队很兴奋,气氛很喜庆,周围站满了群众,现场非常热闹。”
对于《弦外之音》的成功拍摄,缪文森认为对研究吕文成和推广广东音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希望,接下来,中山还能继续深挖,发掘更多吕文成和广东音乐背后的故事。
●香港资深乐迷:
一场演奏会后,从此爱上吕文成的音乐
同样在几十年前看过吕文成现场演出的还有专程从香港赶来的资深乐迷吴永泰老先生。吴永泰今年77岁,他曾经在网上发表了许多广东音乐典故,其中就包括吕文成的故事。
“初次接触成伯是1962年,在香港上环的一个茶楼里,听他的戏就喜欢上了他的音乐。”采访中,吴永泰回忆,1964年平安夜,老师带他去欣赏吕文成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演奏会,这是他第一次听大型的演奏会,至今难忘当时的场景——在未开场时,吕文成在后台给高胡调音,似乎有点紧张,三番四次起身,从窗外望出去,看有没有满座。当晚,全场爆满,戏迷非常捧场。
“我正式认识他应该是1972年,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在湾仔一个晚会。成伯过来玩音乐,晚上八点人齐,然后大家还一起用餐了。”吴永泰觉得吕文成毫无架子,对年轻人有问必答,很有长者风范。
吴永泰也在吕文成的影响下,业余开始玩音乐。他说,在香港,有一群吕文成的戏迷,经常去茶楼的歌坛捧场。
资深藏家
捐赠吕文成作品黑胶唱片
在启播仪式上,中山市博物馆接受了吕文成老唱片捐赠。黑胶唱片界资深藏家李绍旭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平湖秋月》《银河会》等8张吕文成先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灌录的唱片,通过摄制组无偿捐赠给中山市博物馆。
李绍旭先生在亲笔寄语中分享了他与广东音乐的深厚渊源,并表达了对吕文成音乐才华的敬仰。寄语中提及,他的父母都是上海早年的粤剧爱好者,与广东音乐名家陈日英、陈俊英、陈德钜等是老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广东音乐。“记得陈德钜先生的名作《春郊试马》就是在我家即兴创作的。在我捐赠的唱片中,就有两张是陈德钜与吕文成合奏的。”李绍旭说,他一家人都十分敬佩吕文成的音乐才能,收藏了不少吕文成的唱片。
仪式现场,中山市博物馆馆长余子龙拿着一盒带有铁锈的曲奇罐上台,他告诉观众:“这是李绍旭先生从上海寄过来的捐赠黑胶唱片的原包装,当时这里面完好地装有10张唱片,其中有8张是跟吕文成相关的,非常珍贵。”
“其实故事还有续集。”余子龙介绍,李绍旭先生后来又慷慨地捐赠了近100件他们家族的藏品。“这不仅仅是一次物质的馈赠,更是对我们文化传承的极大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