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新闻 新闻列表
~~~——翠亨国际科创中心创新力量越来越强大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打造推动成果快速转化的“松山湖模式”,孵化出一批行业领头羊
~~~——

 
2024年09 05
甲辰年八月初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4年09月05日 新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跨越成果转化“死亡谷” 科学家闯市场淘“真金”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打造推动成果快速转化的“松山湖模式”,孵化出一批行业领头羊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依山而建,黄褐色五边形围楼错落有致地“生长”在群山和荔枝林之间。
中科卓异环境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展厅里展示的高性能碳化硅多孔陶瓷材料。
中科卓异环境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对其产品进行研发实验。
  从莞佛高速松山湖收费站下高速后,汽车驶入中子源路,这里因道路尽头坐落着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而得名。距其几公里处,依山而建的黄褐色五边形围楼错落有致地“生长”在群山和荔枝林之间,这里就是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8月20日,本报记者来到这里实地感受了材料实验室打造的创新生态,原始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并重,让实验室的科学家变身搏击市场的企业家,正走出一条科研技术成果快速转化的“阳关大道”。这也为中山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

  总策划:伍学标 李庆辉

  总统筹:程明盛 林小军

  策划:吴森林 陈晔 黄凡

  统筹:李红

  采写:本报记者 黄启艳 陈雪琴

  摄影:本报记者 文波

  从实验室到工厂

  科研成果“下海”淘“真金”

  中科卓异环境科技(东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异环境”)展厅最左边的玻璃柜子里,放着一圆盘状产品,炭黑色质地,呈网状结构,这正是凝聚了公司技术人员近30年心血的核心产品——高性能碳化硅多孔陶瓷材料。

  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及装备产业化团队是首批进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团队,并于2019年12月孵化成立了产业化公司卓异环境,多孔陶瓷团队高级工程师、卓异环境市场总监王小艳自豪地说,产业化之后,公司势头迅猛,不到五年的时间已经成长为园区内产业化最成功的团队之一,与中石油、中石化、福耀集团、中建材、宝钢集团等这些行业龙头都有深度合作。目前公司已完成A轮过亿元融资。

  “客户接受新产品新技术有一个过程,可以说客户在哪我们就布局到哪,我们一直在离客户最近的地方。”从技术研发岗位转为市场营销部门负责人,王小艳如今更忙了,一个月里,她有半个月到20天都在出差,体现了一家科创型公司用科技成果抢占市场的急迫感。

  多孔介质燃烧(PMC)技术被国际燃烧学界称为21世纪最新一代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卓异环境研发了高性能碳化硅多孔陶瓷材料,并率先实现了国内PMC技术的商业应用,目前围绕核心材料、燃烧技术、热工装备已申请国内外专利132项(已授权91项),开发出10款多孔陶瓷材料、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热工装备产品。

  与传统燃烧技术相比,PMC技术可以最高降低能源成本70%,碳减排达60%,产品温差控制在3摄氏度以内,可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等领域广泛应用。就在日前,卓异环境PMC燃气玻璃钢化炉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发货,该产品为世界第一台燃气玻璃钢化炉,将在行业龙头企业实现应用。

  科学家变身企业家

  懂科研还要会闯市场

  像卓异公司这样快速成长的例子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并不鲜见。有人说,在这里每一条路上散步,从旁边经过的可能都是代表材料科学某一前沿领域的科学家。

  在A4栋3楼的一会议室,记者见到了一身休闲打扮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付莹。就在7月,由王恩哥院士、刘开辉教授与团队核心成员共同完成的“高纯单晶铜材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先后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中国发明协会2024年度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付莹是团队现场负责人之一。但眼前的这位科学家还有很多身份,在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孵化的首家产业化公司——中科晶益(东莞)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董事长,并在多家中科晶益系公司担任高管或者法人,“我们的团队已经陆陆续续孵化了三四家公司。”付莹说。

  中科晶益(东莞)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20年5月成立,主要围绕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产高端铜材,目前设有两家工厂,每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已完成A轮投资。付莹说,原始创新很难,创业也是如此,但令人欣慰的是,公司获得了市场和资本认可,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做科研出身的他对记者说,科技成果转化是许多科研团队面临的难题,实验室成果往往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死掉”了,其中原因有很多,包括市场定位、资金、股东理念问题等等。付莹认为,科学家创业要具有市场思维,“在艰辛的创业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我们的科学家转变了思维模式,他们在搭建团队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招引懂运营、懂市场的人员加入,共同推进成果转化落地。”

  松山湖首席科学家、卓异环境董事长付超,也是科学家变身企业家的例子。对于公司为什么能在松山湖实现快速发展,王小艳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公司聚集了一批顶尖技术人才,团队首席科学顾问由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王恩哥院士担任,团队负责人由付超担任,还有其他来自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军人才和行业高尖端人才;其次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创新氛围和激励制度,不仅对团队在资金、人才、住房等方面进行扶持,而且尤其重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按照材料实验室要求,团队成立了公司,全力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市场上博得先机;三是企业意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创新成果不能停留在实验室,而应该到市场上接受考验,所以公司组建了专业销售团队,销售人员深入市场调研、交流,贴近市场了解客户实际需求和痛点,做出快速反应。目前公司在新疆、陕西、江苏、山东等地都有生产基地或者办事处。

  打造“松山湖模式”,已直接孵出38家产业化公司

  “我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无编制、无职级,看起来什么都不像,每年却有100多个项目排队想进来,我们筛选3-5个。”面对记者的疑问,付莹笑着说。

  他对记者介绍,材料实验室高举高打,一方面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技术,另一方面,更深入地与大湾区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材料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致力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其中,创新样板工厂是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谷”的关键一环,目前,材料实验室已经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化流程,推动科研团队成功孵化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加快了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走出了成果高效转化的“松山湖模式”。

  例如科研团队的项目通过产业化委员会进行筛选之后进入样板工厂,其科技成果将进行小、中试孵化等概念验证,时机成熟时,团队要成立科技发展公司推动项目落地,在这个过程中,材料实验室在人才引进、市场开拓、资本对接、上下游合作、技能培训等方面赋能。在成果转化环节赋能,材料实验室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遇到的难点、痛点摸索出四种模式:并购+技术参股模式(并购或技术参股下游企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成果转让模式(成果作价入股,培育一批有“独门绝技”的科创企业)、室企攻关模式(共建联合工程中心,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模式(依托“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构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这就是成果高效转化的“松山湖模式”。

  付莹说,实验室的机制非常灵活,并赋予项目团队负责人很大的权限,对每个项目还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对科研人员也有配套服务,形成了鼓励创业、支持转化的氛围。他给记者说了一组数据:材料实验室先后引进27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38家产业化公司,销售合同额8.5亿元,其中18个项目融资近10亿元、市场估值超50亿元,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许多核心骨干正是在材料实验室这一平台成长起来的,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资本的青睐,获得一些大企业支持,主要是背靠这样一个平台。”

  王小艳也感慨地说,材料实验室不仅提供了良好的配套环境,而且对于团队成果转化既有考核也有激励,“考核指标不是你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了多少专利,而是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你销售了多少、客户是否认可、得到了多少社会融资等等,这都是面向市场考核。而同时,在转化过程中较大比例的收益给到团队,这样的激励让科研人员发自内心想把产品快速推向市场。”王小艳说。

  记者手记

  养大一棵树

  需要一片森林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大楼借鉴了客家围屋的设计理念,把许多在材料领域的科研团队和企业“围”在了一起,这也许是对产业创新生态的一种隐喻:聚居、合作、共享、创新。记者在采访中有一个明显感受:这里的科研人员有一种科技报国的情怀、干事创业的激情。他们致力于将潜心钻研多年的技术进行产业化转化,希望能够服务人民、报效国家、实现价值。

  从科学家转型企业家,从实验室迈向市场,要想在成果转化之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依靠的不仅仅是个人或团队研发的前沿技术,还需要依靠背后有效的支持系统,这就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提供的“产业创新生态”。“松山湖模式”搭建了一个良性运作的系统,为成果快速转化提供了全周期、全方面支撑,让一个个项目走向市场,并获得了真金白银。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有一句口号: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这道出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心声。生态学家Suzanne Simard在研究中发现,树林里不同树的树根透过真菌的菌丝相互连接,成为一个互相沟通,互相提供营养资源的网络,又叫作树维网,因此,她得出结论:养大一棵小树需要“全村的努力”。这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科技成果要跨过“死亡谷”,同样需要良好的生态。

  在深中通道通车后的大桥时代,各种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中山各类创新平台应该尽快围绕自身产业优势,形成推动科研项目转化落地的竞争力,再加上中山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开花,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