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山要打造怎样的产业园、构建怎样的产业生态圈?8月22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团走进位于佛山顺德北滘的全省首批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示范项目——广东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通过走访“链主”企业以及园区运营管理方,为中山“工改”结出更多丰硕果实提供参考。
总策划:伍学标 李庆辉
总统筹:程明盛 林小军 策划:吴森林 陈晔 黄凡
统筹:付陈陈 采写:记者 付陈陈 见习记者 颜子怡 摄影:记者 缪晓剑
借力“村改”实现“深圳创新+顺德智造”
深圳市大族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族机器人”)于2017年在深圳创立,2020年,其全球制造总部落户顺德北滘,以其为龙头引领的产业园区运营平台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也同步启航。
走进大族机器人测试车间,只见上百台协作机器人正以额定负载灵活地挥动着机械臂。到了晚间熄灯时刻,机械臂自带的点点亮光便会在黑暗中舞动,犹如森林中飞舞的萤火虫,为原本单调的车间增添了一分梦幻感。
“我们企业主要生产协作机器人,在需要频繁调整产品线的场景中,协作机器人比传统工业机器人更有优势,它能更高效、灵活地完成调试,且更安全。”大族机器人有关负责人洪祥伟介绍,目前公司生产的协作机器人已应用于3C、金属加工、汽车、医疗健康、新零售等众多行业领域,喷漆、码垛、螺丝锁付、打磨抛光、系统焊接等样样在行。
将全球制造总部落地到顺德北滘,源于6年前在德国的一次碰面。2018年,佛山三龙湾管委会赴德国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意外发现了这家新兴的深圳机器人企业,当即向其抛出了橄榄枝。回国之后,三龙湾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又数次前往深圳,拜访大族机器人的负责人,向其介绍佛山和顺德的产业基础、营商环境优势。彼时,恰逢大族机器人在自动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从国外合作引进了很多团队,但在深圳由于土地资源的问题,项目开展“捉襟见肘”,于是在考察了佛山、东莞、惠州等多座城市之后,双方一拍而合。
为了让企业安心扎根在此,当地政府通过“村改”为企业腾挪出了发展空间。自此,大族机器人开启了“深圳创新+顺德智造”的全新产业布局。
依靠自主创新保持行业领先
正如双方期待的那样,经过数年的发展,大族机器人已迅速崛起为协作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业,年产能可达30000台,产品销售至欧美日韩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发展初期,大族机器人也曾走过不少“弯路”。
记者从媒体公开信息中了解到,大族机器人最初的定位是传统工业机器人。但是,企业后来发现,传统工业机器人赛道并没有太大优势,因为全球主要市场已被不少海外企业占据,其他传统工业机器人厂家还在苦苦追赶。
而在协作机器人领域,由于尚未出现具有绝对垄断性优势的企业,初创企业反而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加上研发团队在协作机器人相关的核心技术上已沉淀多年,在包括电机、高精度高响应的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器等方面拥有完全的自主研发能力,大族机器人便陆续将传统机器人项目关闭,开始集中力量发展协作机器人。
但在研发第一代协作机器人产品时,企业又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一是模仿借鉴国外的成熟产品,这样能大大提高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另一个是坚持自主创新,将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最终,大族机器人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后者。
“目前,我们的企业共有约500名员工,科研人员占比达到60%,人才队伍遍布全球。”洪祥伟透露,依托强大的科研团队,大族机器人已有8成核心零部件实现了自主生产,协作机器人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以新一代智能7轴协作机器人MAiRA为例,其重复定位精度可控制在6至10微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引入高校实现产学研联动
乘着工业技改的“东风”,今年大族机器人两栋共22层的厂房已经满产,预估年产值可达4亿元。而在这家“链主”企业的带动下,机器人创新的种子也迅速在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内长出一片产业森林。
“大族机器人一落地,就带来了70余家一直有生意往来的上下游企业,为我们减轻了不少招商压力。”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总经理李凯介绍,园区由原西海二支工业区改造而成,占地225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60亿元。从2021年启动建设到现在,已陆续签约了朗宇芯、华机机械、洛施达传感器等160多家高新企业、初创企业,超7成来自广州、深圳,其中已有120多家企业投产,科技型企业占比达36%,基本已聚齐了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以协作机器人为核心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集群。
“这边正在装修的,是园区与东北大学共建的机器人学院,今年9月就正式开学了,学生们上午在教室上完课,下午就可以去企业实习,真正实现产学研的联动,让人才就近服务产业。”在园区内某栋大楼下,装修工人们正进进出出地忙着各项收尾工作。李凯表示,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其中一个赛道,对研发人才的需求很大,随着高校这一“产业大脑”的植入,整个园区的科研成果转化水平都将再上一个台阶。
解决了企业最为头疼的人才问题,其他的服务工作也要跟上。在园区里,有一间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公共展厅,除了介绍园区的建设概况,还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大型宴会和音乐会等贴心服务,让“工作圈就是生活圈”的理念,成为继“合作企业是‘邻居’”“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之后,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的又一鲜明特色。
向上要空间满足更多企业需求
站在公共展厅的沙盘前,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的全貌一览无余:红灰相间的现代工业厂房拔地而起,每栋楼高达8层,楼顶的大型停车场通过一条条连廊将楼与楼之间相互连通,形成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格局。
李凯表示,这样的设计,是有着特殊考量的。在工业4.0时代,“工业上楼”的概念已经普及,但一些机加工企业的重型设备并不适合上楼,只能放在首层。时间一长,这些设备必然会对地下车库造成巨大压力,缩短厂房的使用寿命。因此,园区放弃了建地下车库的想法,转而以两吨重的荷载标准来加固地基,满足机加工企业的需求。
更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二楼以上的厂房层高竟达到了6米,远超过去的工业厂房,颇受企业欢迎。而且,园区容积率达到了4.0,堪称国内工业厂房的“天花板”。“目前,我们也在努力向上要空间,即做好立体式绿化,等过两年你们再来园区走访,厂房外墙上就会长满爬山虎,看起来也是绿意盎然、赏心悦目。”李凯说。
环境对标深圳,成本对标佛山,这样的定位已经足够吸引人,但为了进一步做好园区招商工作,李凯还是常常以“推介官”的身份前往广深两地推广,用亲身经历与成功案例向当地企业展示园区的投资潜力与发展前景。“我感觉推广效果非常好,最近隔三差五就有湾区城市的‘专精特新’企业组团前来园区进行实地考察,充分证明了我们园区在湾区的影响力。”李凯笑着说。
设准入门槛提升园区品质与竞争力
诚邀八方来客,但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企业都能进驻园区。在准入门槛方面,政府与园区共同制定了相关标准。例如,为了保证园区的产业生态,机器人企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园区内必须要有10家产值不低于2亿元的企业;园区的整体运营,政府也有着严格要求,如税收不得低于规定值。李凯表示,压力固然是有的,但好处也显而易见: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整体品质和竞争力。
从这一点来看,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的“脸”已经足够好看,但以减速器、传感器为代表的“腰”却还是弱了一些。接下来,园区将重点面向广州、深圳招引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不断丰富产业链生态。同时,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与湾区城市联动,丰富机器人产业业态,补齐短板。“说到服务机器人,中山就做得不错。”李凯表示,此前园区已打造出“深圳研发+顺德智造”的新标杆,但他相信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这样的模式也许很快就会演变成“深圳研发+佛山、中山共同智造”。
对于园区未来的发展前景,李凯非常有信心:“我们希望通过政企共同努力,打造出一个雨林式的产业生态环境,既要有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这种体量大的‘大树’,也要有我们海创大族这样的中等体量的‘乔木’。眼下,这样一片‘雨林’已然成形,而且会越来越茂盛。”
记者手记
“筑巢引凤”后
更要“固巢养凤”
这并非中山团队首次造访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
早在2023年2月14日,上百名即将奔赴中山基层、加入“工改”攻坚团队的干部就来到这里,参观学习“村改”模式、招商思路以及园区的运营形式。
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是以“政府挂账收储+征地+复垦复绿”模式进行升级改造的,彼时政府收储低效工业用地的成本要远高于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的土地出让价格。顶着一二级市场倒挂的压力,坚持促成此事,政府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答案是对机器人产业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税收的看好。
为保障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在签订土地出让协议时,政府与园区对招商标准以及税收考核作出了严格要求。在以相对低的成本拿到土地后,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凭借“链主”企业的影响力以及高性价比的租金优势,顺利推进招商工作。同时,在区、镇、企三个团队的互相协作下,形成了“政府招大商改造园区,大商招小商入驻园区,链主企业强链补链”的格局。最终,根据招商标准严格筛选进来的160多家企业亦不负众望,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短短3年内便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产业园的招商去化率也已达到80%,这一招“筑巢引凤”可谓成效显著。
借鉴佛山顺德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在推进工改与产业园建设方面,中山可以这样做:一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土地优惠,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降低园区的建设成本,为产业园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注重设定科学合理的准入门槛,确保入园企业符合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低质低效企业的无序扩张,从而推动产业园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三是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兴产业领域,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而在“筑好巢”“引来凤”之后,政府、园区也应同时做好“固巢养凤”的服务工作。构建产业生态与运营服务平台,为产业链提供市场、技术、人才、资本等全方位产业创新服务,并注重园区氛围营造、长期规划与短期成效相结合,助力园区更好地优化运营管理策略,提升园区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