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67个国际聋人节,今年的主题是“与梦想为伴,与时代同行”。
中山有近3000位聋人。今天,我们带来其中三位的故事,他们是一群特殊的追梦人和同行者,虽然生活在无声世界,却用爱与希望发出对生活的守望。
让我们用心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见习记者 颜子怡 见习生 方馨娉
破浪
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见到胡海文时,他的着装干净整洁,笑容憨实,皮肤有些许黝黑,一副干练利落的基层工作人员模样,除了右耳佩戴助听器,他与常人没啥不同。
胡海文患有遗传性耳聋,小时候,他能听见外界的声音,也能通过说话与人交流,但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听力开始下降。如今,他的右耳已完全失聪,左耳需要通过佩戴助听器来维持听觉。
2019年,胡海文成了火炬高新区张家边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在日常工作中,他需要帮助辖区的残疾人建档立卡,负责组织文体活动和宣传政策法规,开展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工作。
据了解,由于自身听力缺陷,求职时,胡海文曾四处碰壁。他曾应聘仓库管理职位,企业因他的听力问题,拒绝了他。后来,张家边社区的上任残疾人专职委员发现了胡海文的能力,举荐胡海文来到现在的岗位。“早在我读书的时候,社区就密切关注我的情况,并在我求职受挫时耐心地帮助我。”胡海文说,自己在温暖注视中走向了社会,他也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帮助同样面临困境的残疾人群体,做好他们的“自家人”“贴心人”和“发言人”。
这份工作,让胡海文从残疾人“自身”,更多地转变为一位“他者”,他了解到更多人的生活,感受到更真切的世间冷暖。他曾帮扶精神残疾的独居老人,将其从鼠蚁穿行的房间背到医院;他曾见过育有五子却无人赡养的聋人老者,尽己所能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胡海文说,如果要给自己打分的话,他会给自己打8分,他将减分项归结为“粗心”。“工作中,我最担心的,就是面对本地年纪大的服务对象。听清楚粤语村话、与服务对象无障碍交流,这对我来说十分困难。听不清楚时,免不了答非所问的尴尬境况,有时候还会错过某些信息,导致对情况掌握不足。”他解释道,这种时候就需要借助同事的帮助,或通过书面与服务对象交流。在多数情况下,胡海文总能凭借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系统的工作方法,成功化解工作中的难题。
与胡海文不同的是,叶嘉莹一出生就失聪,不会说话。在朋友的推荐下,叶嘉莹入职了石岐街道一家肯德基餐厅,负责协助配餐、清理餐桌等工作。每天早上7点,她来到餐厅上班,16点下班之后便去接孩子放学。
据介绍,叶嘉莹所工作的肯德基餐厅是一家“天使餐厅”。在肯德基,残疾员工被亲切冠以“天使”这个称呼。在市残联的指导下,肯德基通过餐厅设备的改造、营运标准的优化、可视化设备的更新等方式,将石岐大信肯德基餐厅打造为吸纳残疾人就业的“天使餐厅”。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自在交流、公平就业的职场氛围。
据悉,叶嘉莹所在的餐厅目前共有7名“天使员工”。
进入餐饮行业前,叶嘉莹曾是一家设计公司的员工。大学毕业初入职场,作为公司唯一的聋人,她面临了极大的挑战。零基础开始,她自学成才,从设计包装、品牌宣传到产品展示、网购详情页制作,每一步都充满了旁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后来,为了家庭和孩子,她转行至餐饮行业。在这里,一切再次从零开始,与顾客的沟通成了她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她努力观察顾客的口型,并在同事的帮助支持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学会了许多新技能,提升了工作效率。
这样坚韧不拔的性格,与叶嘉莹的成长有关。“我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用辛勤的汗水为这个小家筑起了坚实的后盾。在这样的熏陶下,我深谙生活的不易,更懂得了努力的意义。”微信上,叶嘉莹打字告诉记者,尽管在学生时代,她并非班上最聪慧的孩子,但坚信勤能补拙,通过不懈奋斗,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今,既有工作,又能陪伴家人,她觉得生活充实又幸福。
因为听力障碍,许多聋人就业受到歧视,沟通不方便成为他们被拒绝最常听到的理由,如中山广播电视台的“90后”编辑杨启航就遇到过就业困难的问题。如何找到工作、如何维持计生、如何计划未来,这一切都让他特别迷茫。后来,通过与社区了解并找到现在这份工作,他格外珍惜,并称之为“来之不易的机会”。
“除了听力,聋人和普通人之间没有任何的区别。希望社会对聋人好一些,然后给聋人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的机会。”工作之后,杨启航觉得生活变得充实起来,对以前目标不明确、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和压力,如今逐渐找到了应对的方法,也找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悦纳
不过是换一种方式生活
对任何人来说,悦纳自己都不是一道简单的题。而聋人群体,还面临更多层次的压力。
“在学校,有的同学知道了我的听觉问题,会故意在我的耳朵旁说悄悄话。我听不到声音,没有反应,周围的同学便会开始大笑。他们还给我取了个绰号叫‘聋民’,用我的缺陷取笑我,这让我不太舒服,一度非常失落。”回忆起以前的自己,胡海文的表情明显黯淡了几分。
少年时代,胡海文很在意自己的缺陷。但渐渐地,他实现了与自己和解的成长,“乐观”是他最鲜明的关键词。“只要心态上想开看开,那么任何问题都不成问题。别人给我取绰号‘聋民’,我也可以把它理解成‘龙民’,是像龙一样独特且勇毅的人。”他笑着说道。
尼克·胡哲是胡海文十分敬佩的残疾人偶像,尽管没有四肢,他仍旧凭借着难以置信的勇气,将人生经营成了不设限的模样。“他教会我,只要正视自己的问题,攻克内心的关卡,我们也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生活而已,生活一样可以多彩且美好,与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工作之余,胡海文将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闲暇假期,他是个“家宝男”,和老婆孩子到公园野餐、逛商场是他生活中平凡而珍贵的小确幸;平日里组织社区活动,他会特地带上孩子,通过耳濡目染,让孩子树立平等友好待人的品德观念;他还是一名优秀的冰壶运动员,曾与队友在第九届省残疾人运动会中摘得桂冠……胡海文在悦纳自我中扫除阴霾、享受人生,成为乐天而优雅的生活家。
“我们都是人,我们渴望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希望社会能够重视我们的感受,避免歧视,并相互尊重。”小时候戴着助听器,加上自己也不会说话,叶嘉莹无比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看到小朋友快乐玩耍时的笑容,因为听不清他们聊什么话题,她只能独自玩耍,为此经常感到自卑和孤单。
一个女孩的出现改变了叶嘉莹。女孩主动带着叶嘉莹去玩,耐心地用简单的手势来进行交流,即使叶嘉莹反应迟钝,她也给予了最大的理解。这是叶嘉莹第一次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叶嘉莹曾面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难题。有一段时间,因为过于投入工作,忽略了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导致关系紧张,自己也身心俱疲。好在她及时“醒悟”,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追求兴趣爱好。同时,她还学会了冥想和放松技巧,帮助自己在忙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我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学会了在忙碌中享受生活的乐趣,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叶嘉莹写道。如今,她非常满意自己的状态,也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希望能够激励到更多人。
“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是杨启航的“人生信条”。他调侃“打工人,打工魂”,坚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生活上,他是个有趣的大男孩。他会给自己很多小小的希望,然后不断往最真实的自我靠拢。“追不到女孩,干脆就不要了。”杨启航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投资自我上,喝咖啡、学技能、做运动……尽管累的时候,他也会悄悄摆烂,但悦纳自己这条路,他已经渐步入正轨。
期冀
实现与社会的“双向奔赴”
“许多健全人因缺乏了解而轻视聋人的世界。我们聋人深知这是由于他们很少接触或了解聋人的生活和形象所导致的。尽管如此,我们聋人仍展现出对他人的包容与理解。”这是叶嘉莹发给记者的一段原话。
每次遭受不平等待遇和歧视,叶嘉莹的第一反应却是对对方的理解,她会向无意识伤害到自己的人进行耐心解释,会觉得这种歧视来自不了解情况。所以,她很希望社会能更了解聋人的世界,通过加强教育、完善法律,以及聋人个人的不懈努力,来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避免歧视、鄙视。
没有声音的世界,遇见的困难远超想象,如购物、看病、办理业务等,由于听力问题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超市可能无法听到收银员的提示,在医院可能无法听清医生的嘱咐,还无法欣赏音乐、电影、戏剧等依赖声音的娱乐活动……
杨启航在文字里向记者分享生活中遇见的来自社会的温暖,他写道,可以用手机翻译字幕、可以发信息点外卖等等细节。这些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他的眼里,是非常暖心的关怀。
科技发展至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还有多少被忽略的需求、被遗忘的人群,尚在寻觅从容生活的空间?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愿意主动告知自身情况时,大部分的人也都会选择释放最大的善意,提供理解和帮助。”这是胡海文的切身感悟,但他也深刻明白,这对于听障人士乃至于大多数的残疾人来说,绝非易事。
“第一次跟别人说我听不见,真的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境况,也真的需要很多的勇气。我很挣扎,担心别人会不会笑我,会不会烦我。但当我说完以后,没有鄙夷,没有歧视。对方拿出了一张纸,极尽友善和耐心地用文字向我传达想说的话。渐渐地我发现,只要突破了心里的那道防线,将自己的情况说出来也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大家都乐于帮助我,不耐烦或另眼看待只是极少数的特例。”胡海文明白,这种帮助,无关上位者的怜悯,而是人们对其欣赏的、朴素的善良。
“听障人士往往不大愿意把自身情况表露出来,但越是半遮半掩越是没有好处。”作为过来人和一位残疾人事业的工作者,胡海文希望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能够放下忧心,卸下防备,勇敢面对缺陷,悦纳自己,也给予社会和他人更多的信任。他说,“残疾人想要获得幸福的生活,一直依赖社会提供的便利和优待是不现实的。遇到问题,我们不如从自身出发去解决,既然迟早要面对,我们不如趁早去面对。”
然而,建立残疾人群体与社会的信任是一场“双向奔赴”。在胡海文看来,提升残疾人的社会接纳度,不仅要依靠残疾人群体的自身努力,更需要社会整体扎牢信任的根基。“我询问过很多服务对象,如果自己或家人不是听障人士,你会不会关注这个群体?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会’。”
他提到,要建立残疾人群体与社会良好的信任关系,还有一段路要走。许多企业对于残疾人岗位的限制仍旧严格,学校融合教育仍面临特殊学生需求与有限教育资源的矛盾,公众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包容和关注度仍有提升的空间……胡海文的眼神里,满是期冀。
近年来,中山积极促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扶贫、托养、维权、文化体育、科研、辅助器具服务、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科技信息化应用和残疾预防等工作,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扶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权益保障更加有力、关爱服务更加细致。
今年四月,中山市第十一届“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组委会指导、中山市聋人协会主办的“听见LOVE——聋人残健共融”公益项目启动,已开展10场活动,服务人数达近千人次。这一项目以利用手语培训为切入点,通过开展听障人士社会交流宣传、手语培训学习提升等活动,促进听障人士与健听人互动交流,增加社会对听障人士的理解、尊重、关心、关注和关爱。
记者手记
别忽略无声的角落
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无声的角落。
在采访三位聋人朋友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乐观与对生活的热爱。
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就业时受到歧视、生活中沟通不便等问题,都是他们无法避免的挑战。一路披荆斩棘之后,他们最大的希望不是得到社会的任何倾斜,而是平等与尊重。
胡海文在成为残疾人专职委员后,努力为残疾人群体发声,用自己的经历去鼓舞和帮助他人;叶嘉莹在不同的工作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杨启航在工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摆脱了曾经的迷茫。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聋人朋友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梦想与渴望。
中山市在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开展公益项目,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等。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建立残疾人群体与社会的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残疾人就业的难题、学校融合教育的矛盾、公众的包容和关注度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共同去解决。
人的平等,无关乎任何外在因素,只因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希望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给予残疾人群体更多的理解、尊重,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