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饶的国土,收获的人民!昼夜平分,秋高气爽;稻谷飘香、蟹肥菊黄。田垄间,稻香菜鲜;山林中,禽欢果美;草原上,牛壮羊肥;江海里,鱼游虾跃,到处都是金秋丰收的甘美气息。
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大食物观的基础是粮食。
今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夏粮增产、早稻稳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全国夏粮喜获丰收,增产72.5亿斤,达299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早稻总产量563.5亿斤,连续4年在560亿斤以上。截至8月底,全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夏粮超6000万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左右。秋粮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正常,夺取丰收有基础有条件。
全国粮食生产呈现新气象。南方“鱼米之乡”流失优质耕地复耕,“北粮南运”加剧局面被遏制,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担子一起扛”,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努力让农民满意、农村得利、农业受益,大国粮仓稳根基。
一蔬一饭,一餐一饮,蕴藏着14亿多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端稳“中国饭碗”有信心、底气更足。
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绿水青山,“丰”光无限。山水林田湖草沙,因用心呵护而美丽,因汗水浇灌而丰盈。解决吃饭问题,不只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
森林“四库”在丰收。
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9.28万亿元,实现以经济林为主的“森林食物”产量2.26亿吨,其中,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950.1万吨。
草原在丰收。
对牧民来说,牧草丰收,越冬无忧,牲畜夏季长膘、秋季满膘,有了丰富资源。打贮草期的内蒙古大草原,打草机械与牧民们身影交织,形成一幅草原秋收图。我国草原面积位居全球第一位,全国天然草原面积39.68亿亩。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大食物观下,种草也是种粮。据有关部门统计,若对北方2亿亩退化天然草地进行补播改良,在6亿亩重度沙化盐碱化草地建立高产人工草地,每年可增加4000万吨饲草供应,相当于节约850万吨饲料粮。
大海也在丰收。
经过4个半月伏季休渔,9月20日东海全面开渔。宁波奉化区莼湖街道桐照码头,上午8时许,汽笛长鸣、彩烟齐放,近千艘渔船扬帆起航,奔向碧波万顷的大海。每年夏季,我国多个海域都有2至3月不等的休渔期。浙江的梭子蟹、海南的扇贝、辽宁的鲍鱼……9月起,各地纷纷传来了海产丰收的捷报,耕海牧渔,漫长等待与护渔,不会被辜负。
“藏粮于技”,这是科技的丰收。
50公斤重的南瓜,3米多高的芝麻,长约1米的葫芦……金秋时节,山东菏泽的航天育种基地内硕果累累。泥土中的一粒粒种子,紧连着载人飞船、返回式卫星、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国之重器”。具备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极洁净、超低温等极端条件的太空“超级实验室”育种,提高了产量、提升了质量,在各地大规模种植推广,饱满了农民钱袋子。
在山东,最新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集群式网箱——山东财金“海上粮仓壹号”,年产三文鱼可达1000吨;在广东,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自升式桁架类网箱,发展海水种业,挖掘深远海养殖潜力品种……水产业为我国城乡居民提供了30%的优质动物蛋白,百姓餐桌水产品77%来自水产养殖。特别是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彰显了远海养殖的科技含金量。
“丰”景来之不易。从南方到北方,从陆地到海洋,处处洋溢着大食物观实践的激情,让大国粮仓更丰盈,人民生活更幸福。
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在同自然灾害的顽强拼博中,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不断展现魅力和风采。赓续农耕文明,我们都是播种者、耕耘者、收获者。
中国农民丰收节属于中国农民,属于所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