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深度 新闻列表
~~~——广东中山餐饮企业与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政府在著名景区合办乡村振兴示范店,助生态食材走出大山

 
2024年09 24
甲辰年八月廿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4年09月24日 深度 扩展 收缩 默认

“黔菜粤做”激活“飞地经济”
广东中山餐饮企业与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政府在著名景区合办乡村振兴示范店,助生态食材走出大山
乌空村养鸡场饲养的跑山鸡。
位于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的蒸领鲜乡村振兴示范店。
赖东生(站立者)在餐桌前与来自广东的客人交流,了解游客所需。
航拍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
  医学博士赖东生创办的广东中山餐饮集团与贵州雷山县政府合作,创新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在西江千户苗寨开办蒸领鲜乡村振兴示范店,利用粤菜烹制技术烹制当地生态食材,将雷山县最偏远的达地乡生态食材输送到人流聚集的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成功探索东西部合作新路径。不到一年时间,带动497户农户参与种养殖产业,283户脱贫户(监测户)参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乌空、也蒙、排老、达地4个村享受第一次分红。赖东生计划在贵州复制这种经营模式,助更多生态食材走出大山。

  统筹:程明盛 采写:本报记者 黄启艳 摄影:本报记者 易承乐

  达地鸡终于“跑”出了大山

  9月18日清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乌空村笼罩在雾霭之中,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金黄的稻穗挂满了露珠,偶尔几声鸡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正文小步穿过一片树林,来到了村里的养鸡场。两位工作人员已经在处理当天要送走的几十只小母鸡。大约三个小时后,这些“跑山鸡”将出现在位于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的一家由中山企业广东优食坊餐饮集团创办的餐厅。

  王正文今年26岁,是雷山县最年轻的村支书,说起话来晒得黝黑的脸上常常露出羞涩的笑容。2021年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后于当年11月份全票当选为乌空村党支部书记。“村里希望年轻人能回来带领村集体发展,我也想为乡亲们做点什么。”王正文说。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乌空村全村有200户、共885人,常住人口约380人,对外只有一条环山路在一座座大山之间曲折延伸。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平地少,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只能出去务工。

  早在2018年,就有外地老板在乌空村投资养鸡场,但由于当时达地乡对外交通不便,加上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养鸡场没多久就荒废了。村里要发展,就要找到产业,乌空村主要发展马铃薯、辣椒种植业,但附加值不高。随着对外交通环境的改善,2022年,王正文开始带领村民养鸡,摸索规模化养殖。

  9月13日,记者在乌空村养鸡场看到,一群黑脚小母鸡或在鸡场平地上休息,或在山林间觅食,人经过时,扑打着翅膀。王正文介绍,整个山头都是这些跑山鸡的活动范围,养鸡场的设施有1200平方米,其中小鸡存栏1200只,大鸡存栏500只。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的形式,乌空村联动108家社员家庭户,推动跑山鸡规模化养殖,目前平均每月卖鸡收入达数万元。今年2月鸡场迎来销售旺季,卖出了4万元。“以前农产品没有销路,村民不敢种、不敢养,现在只要我们养得出,就能送出大山卖出去,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现在我们旺季还供应不上,所以准备继续扩大规模。”王正文说。

  广东优食坊餐饮集团董事长赖东生多次来到这里考察,他说,交通对于生鲜运输非常关键,所以边远农村农产品难以走出大山,导致产业发展不起来,正因为如此,帮农户把食材卖出去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只要他们能养出来,我们就优先、稳定采购,尽管我们的采购成本要高一些,但这不能仅仅用账面数字来衡量。”赖东生说。

  在世界最大苗寨发展“飞地经济”

  9月14日,达地水族乡举行产业联村分红大会,赖东生向乌空、也蒙、排老、达地4个村发放分红20万元。企业给村庄分红,这在达地乡是破天荒,王正文激动地说,乌空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

  身为医学博士的赖东生,望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心头涌过一阵暖流。两年来,他一次次驾车在两地往返,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当2016年辞职创业时,他不会想到有一天会与这里产生关联。赖东生兄弟从中山一家小作坊起步,发展为广东格匠实业公司,并逐渐建立起一条蒸鲜餐饮产业链。目前,公司服务国内8成以上蒸鲜特色品牌餐厅,组建广东优食坊餐饮集团,在中山、佛山、深圳、雷山开办了餐厅。2022年,赖东生获评广东省首批乡村工匠烹饪专业正高级职称。

  2021年,经时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学院院长陈健牵线,赖东生第一次来到了顺德对口协作地——黔东南州雷山县考察。雷山县政府的热情和发展的渴望打动了他。赖东生曾被福建省派驻西藏林芝市援藏三年,任林芝市卫生局(现更名为林芝市卫健委)副书记、副局长,欠发达地区受条件制约急于改变现状的迫切心理他感同身受。

  但在赖东生看来,如果只是在雷山县投资一家餐厅,除了增加数量不多的劳动力就业外,无法对当地发展产生更多带动。经过与雷山县政府部门长达一年的交流和对接,双方最终确定了合作思路:创新利用“飞地经济”模式,由雷山县统筹财政衔接资金400万元入股广东优食坊餐饮集团,在西江千户苗寨开办蒸领鲜乡村振兴示范店(简称“西江蒸领鲜”),通过建立“保底+股份分红”利益联结的机制,明确达地水族乡乌空、也蒙、排老、达地4个边远村保底分红资金为20万元。同时,西江蒸领鲜优先向上述四村采购优质食材,并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

  雷山县委书记杨锦春对本报记者说:“我们着眼产业链布局,通过创新模式,把项目落地到千户苗寨,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发展,政府、企业、乡村和农户变成了利益共同体、合伙人,大家劲往一处使把项目做好,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西江蒸领鲜推动“黔菜粤做”,用贵州当地食材结合粤菜“蒸”的烹饪方法,最大限度保留食材鲜味,一改贵州传统菜口味偏重的特点,让其在景区一众特色餐厅中脱颖而出,无论是翻台率还是在网上的好评率,都长期领先。店长向英说,店里已经有了不少回头客,曾有一家到此团建的公司员工连续两次在这里用餐,并下单订购了20只小母鸡和20个蒸汽锅。

  据介绍,西江蒸领鲜自2023年11月15日正式营业以来,聘用达地水族乡乌空、也蒙、排老、达地4个村10人,聘用雷山籍(除以上4个村外)脱贫群众11人。目前,已带动497户农户参与种养殖产业,283户脱贫户(监测户)参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23年11月至2024年8月底,达地乡联村党委向蒸领鲜示范店及周边市场销售小黄牛、黑毛猪、稻田鱼、吊水鱼等160余万元原生态食材。

  一子落定带动全盘皆活

  9月18日傍晚6时许,夜幕开始降临,位于雷山县西江镇的千户苗寨景区,古寨的灯逐渐点亮,一批批游客鱼贯而入,街道上人潮涌动。在著名学者余秋雨题词石“西江千户苗寨以美丽回答一切”斜对面,西江蒸领鲜餐厅宽敞明亮,不少食客已在蒸汽氤氲中大快朵颐。

  刘安丽穿着传统苗族服饰,妆容精致,面带微笑地站在店门口迎客。她曾任达地水族乡也蒙村党支部书记,如今是达地乡产业联村党委书记,任餐厅店长助理、营销经理,参与餐厅经营管理。2023年9月27日,根据达地乡统一安排,刘安丽到西江蒸领鲜挂职店长助理,学习接待客人、介绍菜品等等,一站就是一整天。“从来没有做过餐饮服务,刚开始找不到感觉,但想到是在为村里的产业谋出路,所以很认真地去适应。”刘安丽说。她和其他员工一同住在宿舍,除了午休,从早10点到晚10点,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店里。

  去年10月1日,餐厅试营业,楼上楼下食客爆满,刘安丽忙前忙后,虽然很累,但是心里特别开心,“当时就觉得这个项目选对了,餐厅生意越好,我们的农产品销路就越有保障。”她说,以前村里也尝试发展了一些产业,但销路是一大难题,时间久了,村民没有了信心和底气,现在有了稳定销售渠道,村民可在家安心养、安心种。

  1998年出生的也蒙村副主任胡胜丽过来锻炼一个月,在餐厅做服务员,她身着黄色工作服,穿梭于餐桌间端菜送水。“做服务员很辛苦,但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客人对食材的需求、餐厅经营思路,有利于引导村民进行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她说。

  刘安丽、胡胜丽是达地水族乡联村党委专门选派到西江蒸领鲜学习的村干部。为了更好地发挥西江蒸领鲜项目的带动作用,达地水族乡创新成立联村党委,刚开始是4个村党支部,后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于今年1月新增加小乌、达地2个村党支部。达地水族乡联村党委副书记、小乌村党支部书记杨州介绍,联村党委成员由村干部、技术员、致富带头人共17人组成,联村党委注册成立了贵州雷山兴农春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把西江蒸领鲜作为“前店”,达地乡作为“后厂”,统筹各村生态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共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杨州是退伍老兵,曾在东莞打工8年,之后回到贵州,他于2013年在西江开了两家餐饮店,生意稳定。2021年,乡政府动员他回来带领村民一起发展产业,经再三考虑,他把餐厅交给他人打理,回到小乌村担任支部书记。2024年1月,杨州成为联村党委副书记。“现在平均两三天就集中送一次货。”杨州给记者看手机里保存的一张张销售发票,有生辣椒、小黄牛、小母鸡、稻花鱼、蔬菜、猪肉等,那是这些边远村里的农产品走出大山的凭证,承载着一个个农户产业致富的梦想。

  杨州正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带领合作社农户养殖西江蒸领鲜的招牌菜——桑拿鱼所需要的吊水鱼。位于小乌村的桑拿鱼养殖场,占地1.7亩,共有10个高密度养殖池,每个池子可以养1000公斤吊水鱼,“今年加盖了顶棚,正在做消杀工作,下个月投入使用,迎接春节消费旺季。”杨州对记者说,现在销路打通了,村民养殖的动力足了,到了撸起袖子干一场的时候了。

  赖东生说,等模式成熟,他将在贵州复制这种模式,连锁经营,带动更多的生态食材走出大山,成就更多农户产业致富的梦想。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